徐惠泉的人物畫當屬工筆重彩一路,其圖式特征介于水墨與重彩之間,有人亦稱為彩墨畫。解讀惠泉的人物畫具有在當下社會轉型時期傳統工筆重彩畫在當代轉型的現實意義。
工筆重彩人物畫的技法形式成熟并完善于唐代,唐代畫家所創造的綺羅人物畫,為后世確立了工筆重彩人物畫的典范地位。后世工筆重彩人物畫主要以此為宗,并結合時風而加以發展。元代文人畫大興,以水墨抒情的寫意形式占據繪畫的主流,工筆重彩人物畫逐漸式微。只是在民間和宗教繪畫系統中有著強大生命力。在明清之際盡管也出現了諸如陳洪綬這樣的大師,但終是不能再現唐宋之輝煌。工筆重彩人物畫因文人畫觀和自身陳式化造型缺陷的因素制約了其進一步發展。這種狀況直至近代,西學東進,西方繪畫的造型觀的輸入,才為工筆重彩人物畫的復興提供了可能。敦煌壁畫的發現,更加豐富了工筆重彩人物畫的形式內涵,在以潘潔滋為首的致力于工筆重彩人物復興的畫家為工筆重彩人物畫的現代轉型作出了畢生的努力。文革時期,在文藝為政治服務的口號下,善以教化功能的人物畫首當其沖,以工筆重彩形式表現社會主義建設的畫面充斥畫壇,雖然這些作品注重政治宣傳功能,忽略藝術個性,但無形中卻為工筆重彩人物表現現代人物提供了契機,文革之后,藝術界的自我反省與畫家的個性解放,使藝術的發展逐步脫離政治的束縛,走向自由。在工筆人物畫界,開始探索如何使傳統典范實現在當代的語言轉換,天津何家英先生成功將西方造型因素融入到中國傳統的工筆重彩人物畫中,樹立了從古典型向現代轉換的工筆重彩寫實一路的成功范例。何家英先生的工筆重彩人物畫風是以唐宋人物畫風為宗所進行的嘗試,還有一些畫家從宗教壁畫、民間繪畫或西方繪畫中吸收營養并繼承發展,為工筆重彩人物畫在當代轉型中的風格多樣性作出了探索,凡是傳統繪畫中的任何形式,或任何元素在今天機緣巧合的情況下都有可能為當代工筆重彩發展提供條件。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如今的工筆重彩畫已形成多樣格局,蘇州徐惠泉的工筆重彩人物畫風便是如今多樣格局中的一種重要風格。徐惠泉工筆重彩人物畫的意義在于在當代轉型中樹立了一種以江南氣入畫,以寫意性入畫,以工藝性入畫的工筆重彩畫風。
藝術家圖式特色的形成,主要由生存環境、學術背景、個性特征使然。解讀惠泉的繪畫語言不妨由這三個角度來進行分析。蘇州在中國藝術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這方水土上所孕育的文化精神融入園林建設、絲綢工藝、繪畫藝術中,構成了蘇州非常深厚的人文傳統。這種傳統一直延續并影響、感染著今天生活于其中的人們。如果我們現在置身于蘇州城里,依然能夠感受到那種幾百年所積淀的文化傳統,作為藝術家的徐惠泉生于斯,長于斯,怎么可能不深受這種文化的熏陶呢?所以惠泉畫面中江南水鄉氣息是來自骨子底的。這是蘇州這座有靈氣的城市賦予他的得天獨厚的條件。不在其中的人是難以豈及的,當然這種江南氣息在畫中的反映,并非每一個人都能體現,這反映了徐惠泉的自身文化積累之后對地域文化的自覺。其江南氣還通過題材得以體現,繪畫的主角主要是清末民國時期裝束的江南女子,惠泉十分注重人物的動態表現,其形態或低頭弄花,或窗臺梳妝,或吹拉彈唱,或執扇跪坐,畫中女子婉轉沉吟,風姿綽約,楚楚動人。在人物中間以諸多具有文化內涵的的道具配之,團扇、瓶花、荷葉、蓮蓬、線裝書、民樂器、甚至斑駁的顏體書法,都成為惠泉畫中的烘托畫面氣氛的重要組成部分,看似隨意拈來,確是精心經營的結果。看到民樂、荷花,仿佛耳邊響起悠揚婉轉的江南絲竹之音。簫聲、琴聲將我們帶到了一個遙遠明凈的歷史空間,在那里,一塵不染,可以靜聽美麗的江南女子深情的述說,可以聞到淡淡荷香,使人心曠神怡,流連往返。
徐惠泉的繪畫一個最顯著的特征就是以寫意入畫,他的繪畫是在生宣紙上直接起稿,這種水墨畫的起稿過程不同于傳統工筆畫在熟紙或絹上的鉤線,形象塑造的主觀任意性,使工筆畫更具寫意性。惠泉的這種以水墨入工筆的方法,應該得益于其在中國美術學院所接受的寫意人物畫的學習經歷。中國美術學院是當代中國畫教育的重鎮,經過幾十年的積累,它已形成非常系統的一套中國畫教學體系,徐惠泉在美院學習人物,打下了扎實的水墨人物畫的基礎。其初期的繪畫是以寫意人物為主。這樣的學習背景為今天語言圖式的形成打下了伏筆。惠泉早年求學于蘇州工藝美術學院,一個學工藝出生的中國畫家,其早年求學的工藝專業勢必會對日后人物畫創作產生影響,而這種從工藝角度出發對工筆重彩人物畫技法的開拓,恰恰又成為惠泉語言不同于其他畫家的閃光點,惠泉自己在技法介紹中寫道:“根據畫面的整體考慮,在局部噴灑礬水,文字也用膠或礬水寫上,待干后上墨塊……,”惠泉這種特技地運用,并非為技而技,能很好地烘突出一種凄婉迷茫的氛圍,令人產生懷舊、憐人的情調。這種產生的斑駁滲涸的效果造成的虛實對比更增添畫面的耐人尋味的意味。
惠泉的工筆重彩人物畫是最能反映蘇州當代精神的,如果說惠泉畫面所營造的氛圍以及他所表現的具有懷舊情懷的體裁和蘇州的古老文化相一致,那么他畫面中艷麗明快的色彩則代表著富有時代氣息的現代化的蘇州。惠泉是極注重畫面色彩表現的 ,他認為“一個當代畫家如果不充分重視色彩,實現色彩的當代性,便等于生命感知的某種欠缺,獨特的,豐富的色彩運用必將使當代中國繪畫增添新的美感和新的生機。”惠泉對色彩的敏感追求我想也應該得益于工藝美術的學習,他把色彩看作是繪畫的生命。惠泉繪畫語言的另一個重要特色便是色彩的艷麗。傳統畫顏料中,金、銀、鋅白、石綠、石青、朱紅等這些響亮色彩的運用極具難度,容易流俗。而徐惠泉是一個用色高手,他運用色彩的對比,巧妙的搭配,濃重的色快猶如交響曲一般,彰顯繪畫精神的現代氣息。他的畫面色彩統一于斑駁水墨背景的色調之中,清麗明亮、艷而不俗。
在喧鬧、浮躁的城市里生活,面對鋼筋混凝土的高樓越發顯出對早已失去的田園生活的向往,懷舊情結如夢般在每一個人的心理,惠泉通過畫筆所營造的穿越時空、古色古香、自在逍遙的精神家園,可以讓我們感受到一股清泉滋潤我們的心田。惠泉現在是蘇州美協副主席兼秘書長,真是難以想象作為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蘇州這塊土地上美術界的負責人在繁忙工作之余是如何兼顧創作出如此多的作品來,其工作的辛勞與對藝術 的執著是可想而知的,惠泉在公務與藝術之間處理是相當成功的,他能夠做到兩者之間的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精神的家園正是解除煩瑣政務的一劑良方,而繪畫的理性提升又能促進畫家人格修煉的進步,“技進乎道”,我想惠泉對此“道”的感悟不僅是在繪畫上的小道,而更多的是對人生、社會的大道吧!
以色助墨光 以墨顯色輝——論徐惠泉的繪畫藝術
以色助墨光 以墨顯色輝——論徐惠泉的繪畫藝術
以色助墨光 以墨顯色輝——論徐惠泉的繪畫藝術
徐惠泉的人物畫當屬工筆重彩一路,其圖式特征介于水墨與重彩之間,有人亦稱為彩墨畫。解讀惠泉的人物畫具有在當下社會轉型時期傳統工筆重彩畫在當代轉型的現實意義。
工筆重彩人物畫的技法形式成熟并完善于唐代,唐代畫家所創造的綺羅人物畫,為后世確立了工筆重彩人物畫的典范地位。后世工筆重彩人物畫主要以此為宗,并結合時風而加以發展。元代文人畫大興,以水墨抒情的寫意形式占據繪畫的主流,工筆重彩人物畫逐漸式微。只是在民間和宗教繪畫系統中有著強大生命力。在明清之際盡管也出現了諸如陳洪綬這樣的大師,但終是不能再現唐宋之輝煌。工筆重彩人物畫因文人畫觀和自身陳式化造型缺陷的因素制約了其進一步發展。這種狀況直至近代,西學東進,西方繪畫的造型觀的輸入,才為工筆重彩人物畫的復興提供了可能。敦煌壁畫的發現,更加豐富了工筆重彩人物畫的形式內涵,在以潘潔滋為首的致力于工筆重彩人物復興的畫家為工筆重彩人物畫的現代轉型作出了畢生的努力。文革時期,在文藝為政治服務的口號下,善以教化功能的人物畫首當其沖,以工筆重彩形式表現社會主義建設的畫面充斥畫壇,雖然這些作品注重政治宣傳功能,忽略藝術個性,但無形中卻為工筆重彩人物表現現代人物提供了契機,文革之后,藝術界的自我反省與畫家的個性解放,使藝術的發展逐步脫離政治的束縛,走向自由。在工筆人物畫界,開始探索如何使傳統典范實現在當代的語言轉換,天津何家英先生成功將西方造型因素融入到中國傳統的工筆重彩人物畫中,樹立了從古典型向現代轉換的工筆重彩寫實一路的成功范例。何家英先生的工筆重彩人物畫風是以唐宋人物畫風為宗所進行的嘗試,還有一些畫家從宗教壁畫、民間繪畫或西方繪畫中吸收營養并繼承發展,為工筆重彩人物畫在當代轉型中的風格多樣性作出了探索,凡是傳統繪畫中的任何形式,或任何元素在今天機緣巧合的情況下都有可能為當代工筆重彩發展提供條件。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如今的工筆重彩畫已形成多樣格局,蘇州徐惠泉的工筆重彩人物畫風便是如今多樣格局中的一種重要風格。徐惠泉工筆重彩人物畫的意義在于在當代轉型中樹立了一種以江南氣入畫,以寫意性入畫,以工藝性入畫的工筆重彩畫風。
藝術家圖式特色的形成,主要由生存環境、學術背景、個性特征使然。解讀惠泉的繪畫語言不妨由這三個角度來進行分析。蘇州在中國藝術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這方水土上所孕育的文化精神融入園林建設、絲綢工藝、繪畫藝術中,構成了蘇州非常深厚的人文傳統。這種傳統一直延續并影響、感染著今天生活于其中的人們。如果我們現在置身于蘇州城里,依然能夠感受到那種幾百年所積淀的文化傳統,作為藝術家的徐惠泉生于斯,長于斯,怎么可能不深受這種文化的熏陶呢?所以惠泉畫面中江南水鄉氣息是來自骨子底的。這是蘇州這座有靈氣的城市賦予他的得天獨厚的條件。不在其中的人是難以豈及的,當然這種江南氣息在畫中的反映,并非每一個人都能體現,這反映了徐惠泉的自身文化積累之后對地域文化的自覺。其江南氣還通過題材得以體現,繪畫的主角主要是清末民國時期裝束的江南女子,惠泉十分注重人物的動態表現,其形態或低頭弄花,或窗臺梳妝,或吹拉彈唱,或執扇跪坐,畫中女子婉轉沉吟,風姿綽約,楚楚動人。在人物中間以諸多具有文化內涵的的道具配之,團扇、瓶花、荷葉、蓮蓬、線裝書、民樂器、甚至斑駁的顏體書法,都成為惠泉畫中的烘托畫面氣氛的重要組成部分,看似隨意拈來,確是精心經營的結果。看到民樂、荷花,仿佛耳邊響起悠揚婉轉的江南絲竹之音。簫聲、琴聲將我們帶到了一個遙遠明凈的歷史空間,在那里,一塵不染,可以靜聽美麗的江南女子深情的述說,可以聞到淡淡荷香,使人心曠神怡,流連往返。
徐惠泉的繪畫一個最顯著的特征就是以寫意入畫,他的繪畫是在生宣紙上直接起稿,這種水墨畫的起稿過程不同于傳統工筆畫在熟紙或絹上的鉤線,形象塑造的主觀任意性,使工筆畫更具寫意性。惠泉的這種以水墨入工筆的方法,應該得益于其在中國美術學院所接受的寫意人物畫的學習經歷。中國美術學院是當代中國畫教育的重鎮,經過幾十年的積累,它已形成非常系統的一套中國畫教學體系,徐惠泉在美院學習人物,打下了扎實的水墨人物畫的基礎。其初期的繪畫是以寫意人物為主。這樣的學習背景為今天語言圖式的形成打下了伏筆。惠泉早年求學于蘇州工藝美術學院,一個學工藝出生的中國畫家,其早年求學的工藝專業勢必會對日后人物畫創作產生影響,而這種從工藝角度出發對工筆重彩人物畫技法的開拓,恰恰又成為惠泉語言不同于其他畫家的閃光點,惠泉自己在技法介紹中寫道:“根據畫面的整體考慮,在局部噴灑礬水,文字也用膠或礬水寫上,待干后上墨塊……,”惠泉這種特技地運用,并非為技而技,能很好地烘突出一種凄婉迷茫的氛圍,令人產生懷舊、憐人的情調。這種產生的斑駁滲涸的效果造成的虛實對比更增添畫面的耐人尋味的意味。
惠泉的工筆重彩人物畫是最能反映蘇州當代精神的,如果說惠泉畫面所營造的氛圍以及他所表現的具有懷舊情懷的體裁和蘇州的古老文化相一致,那么他畫面中艷麗明快的色彩則代表著富有時代氣息的現代化的蘇州。惠泉是極注重畫面色彩表現的 ,他認為“一個當代畫家如果不充分重視色彩,實現色彩的當代性,便等于生命感知的某種欠缺,獨特的,豐富的色彩運用必將使當代中國繪畫增添新的美感和新的生機。”惠泉對色彩的敏感追求我想也應該得益于工藝美術的學習,他把色彩看作是繪畫的生命。惠泉繪畫語言的另一個重要特色便是色彩的艷麗。傳統畫顏料中,金、銀、鋅白、石綠、石青、朱紅等這些響亮色彩的運用極具難度,容易流俗。而徐惠泉是一個用色高手,他運用色彩的對比,巧妙的搭配,濃重的色快猶如交響曲一般,彰顯繪畫精神的現代氣息。他的畫面色彩統一于斑駁水墨背景的色調之中,清麗明亮、艷而不俗。
在喧鬧、浮躁的城市里生活,面對鋼筋混凝土的高樓越發顯出對早已失去的田園生活的向往,懷舊情結如夢般在每一個人的心理,惠泉通過畫筆所營造的穿越時空、古色古香、自在逍遙的精神家園,可以讓我們感受到一股清泉滋潤我們的心田。惠泉現在是蘇州美協副主席兼秘書長,真是難以想象作為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蘇州這塊土地上美術界的負責人在繁忙工作之余是如何兼顧創作出如此多的作品來,其工作的辛勞與對藝術 的執著是可想而知的,惠泉在公務與藝術之間處理是相當成功的,他能夠做到兩者之間的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精神的家園正是解除煩瑣政務的一劑良方,而繪畫的理性提升又能促進畫家人格修煉的進步,“技進乎道”,我想惠泉對此“道”的感悟不僅是在繪畫上的小道,而更多的是對人生、社會的大道吧!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