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了集郵公司,如何?
撤了集郵公司,如何?
撤了集郵公司,如何?
9月10日,"文房四寶"郵票首發,安徽宣城因涇縣宣紙聞名于世,并在2004年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文房四寶協會正式命名為"中國文房四寶之鄉",成為這套郵票的重要首發地之一。宣城與安慶只200多公里,因此也有集郵協會組織,專門趕過去參加了郵票首發式。
雖然高興而來,但卻非滿意而歸。為什么?
一、"文房四寶"首發,但在現場買不到郵票;
二、首日紀念封(2元/枚)難覓蹤影,紀念戳也無法蓋全;
三、超附加值的豪華郵品滿目皆是,售價高得離譜(1套4枚所謂宣紙封售價就是20元)。本是可以借郵票首發帶動集郵熱的契機,卻因集郵公司業務不到位,或者說偏重于經濟利益,導致首發場面清清冷冷,并由此更加大了圈外人對集郵的抵觸。一行鐵桿子郵迷,便如鯁在喉,憤憤不平。于是就有了"撒了集郵公司"的呼聲。
其實這種呼聲前些年就十分高漲。理由是,現行的集郵公司,只是新郵發行的轉運站(偶爾也做一些根本不具備收藏價值的禮品郵冊),根本起不到為集郵者服務和推廣新郵的作用,既如此,要它又有何益?"撤了集郵公司"的另一層潛臺詞,就是取消現行的新郵全額預訂模式,讓郵票真正從流通領域轉向收藏領域,最大程度體現它的價值。
關于新郵全額預訂,集郵者憤憤然已經十多年。這種模式在計劃經濟時代,還可以理解可以接受,但現在已經是21世紀,國家連農業稅都取消了,郵政部門為什么還堅持這種落后的供應方式?深層次分析,還是郵票發行部門缺乏市場經營意識和銷售風險意識的表現。現行的新郵全額預訂,雖然每年要花一個月時間做推廣工作,但一旦把集郵者的錢圈到手,就可以安安逸逸過上一年,這生意自然做得省心,做得開心。但也恰恰是新郵全額預訂,在為新郵發行設定保險系數的同時,也限定了新郵發行的發展空間。因為新郵預訂雖保證了郵票相對印量,但同時也是為自己畫了一個越不出的圈,這一年豐也罷,欠也罷,多多少少都是這個數了,不會再有大的突破了。
嚴格地說,新郵全額預訂是一個套,它在約束了發行方自己的同時,也限制了集郵方大眾。看2006年新郵,除個別小版外,其余多在市場以花票折扣出售。且不論這些低價票源出自何處(肯定也是由集郵公司流出),但非預訂戶的集郵者,在集郵公司的窗口,即使按面值,也無法暢通地購買到新郵。按郵票發行部門政策,2006年紀特郵票銷售辦法,由原來的"預訂為主,零售為輔",調整為"預訂和零售并舉"。但事實是,很少有地方能夠看到這種"預訂和零售并舉"的和諧場面。宣城"文房四寶"郵票首發現場無"郵"可賣,就是最生動的例子。郵票首發地都買不到新郵,其它地方可想而知。集郵并不是義務教育,學校讓你學什么,你就必須學什么。集郵是個性色彩最濃的群眾文化,而新郵全額預訂,以唯我獨尊的方式,霸道地把集郵者的個性給抹平了。對獨特題材有特別情感的集郵者,在與銷售部門多年無效抗爭后,最終心灰意冷,不得不放棄自己的集郵愛好。近十多年,集郵隊伍從1800萬大幅萎縮200萬左右(甚至更低),這就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集郵者的"郵"還是要集的,國家郵政的"郵"也還是要發的。有沒有讓兩者各得其樂的方式?對于郵票發行部門,最好的對策,就是取消新郵全額預訂。郵票一不是緊俏物資,二不是"未滿十八歲禁止供應"的特別商品,有什么必要人為設置種種關卡?取消全額預定后,郵票一律在各大郵政窗口供應,不僅集郵愛好者可以按自己喜好買多買少,一些集郵圈外的人也可以隨時加入進來。這既是郵票"郵資憑證"屬性的回歸,又是對集郵者選擇權的尊重。而由此,又可以撤掉集郵公司,精兵簡政,減少相應機構,節省相應費用,一舉三得,何樂而不為?撤了集郵公司!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