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演講/ 博物館文化的四種力量
精彩演講/ 博物館文化的四種力量
精彩演講/ 博物館文化的四種力量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常務副主任、上海博物館館長陳燮君日前在上海《解放日報》舉辦的第六屆「文化講壇」上發表《博物館文化的四種力量》的演講,以下為演講摘錄:
感謝解放日報報業集團舉辦第六屆「文化講壇」,《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弘揚》這一論題。
近年來,我國文博事業發展很快,博物館文化的思考正在實踐中舒展。博物館文化能識讀歷史,吸納經典,展示文明,凈化心靈。
博物館文化以其民族凝聚力,訴說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2003年1月6日是一個極其普通的日子,而這一天正因為「晉唐宋元書畫國寶展」在上海博物館的落幕變得并不普通。在上海博物館50年的歷史上,還沒有哪一個展覽把閉館時間定在子夜,讓最后一批觀眾在迎接晨曦時離開。在辦展的三四十天間,每天凌晨,氣溫有時低至攝氏零下5度,隊伍就在嚴寒中出現,直至早上開館。進館后,兩個展廳前依然排起長隊。在《清明上河圖》前,許多觀眾一排就是幾個小時。
《解放日報》為之發表了《長隊優美———〈晉唐宋元書畫國寶展〉的告訴》:「不是計劃經濟時期搶購憑票商品,不是春運高峰苦候返鄉車票,不是房產旺市競買火爆樓盤。前所未有的長隊,史無前例的人潮———上海排隊看書畫……一座城市里的這樣一支‘長隊’,已經遠遠超越了業界觀摩的意義。這是一座城市的朝圣。如果不是因為虔誠,華發老人怎能在零攝氏度中佇立;如果不是因為真摯,花季學子怎能在寒風中守望;如果不是因為景仰,背著雙肩包的歐美教授怎能一出機場就奔進了這支佇列。」
「文化熱浪」席卷了申城,新世紀的上海完成了一次頗具輻射力的「文化轟動」。那次「國寶展」,打動人的不僅僅是72件頂尖水平的國寶,還有伴隨「國寶展」而呈現的民族凝聚力,它訴說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一次展覽,為何會形成一次「文化轟動」?因為這次世紀大展是國之瑰寶的集中亮相,是晉唐宋元的盛大巡禮,是千年遺珍的隆重檢閱,也是書畫藝苑的曠世覽讀。
這一展覽所帶來的「文化轟動」為什么經久不衰?因為這是民族凝聚力的坦誠聚集,文化能量的整體釋放,文化盛事的有效組織,文化關懷的良性循環。這一展覽的成功也充分展示了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中國書畫、民族文化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21世紀的后輩們仍以華夏兒女的名義播揚先進文化、弘揚民族精神。
博物館文化的第一種力量就是這樣一種民族凝聚力,在「國寶展」中,我們深切地感受到這種力量是如此濃烈、熾熱。
博物館文化以其歷史穿透力,演繹著漫長歷史的滄桑巨變、歲月坦誠
博物館文化的第二種力量是歷史穿透力。博物館的藏品穿透了漫長的歷史,抖落了歷史的塵埃,演繹著滄桑巨變,表達著歲月坦誠。包含著收藏保管、研究和社會教育三大功能的博物館文化,以其犀利的歷史穿透力,詮釋著歷史的莊重、厚實、堅毅和蒼偉。
甲申冬日,上海博物館隆重推出「周秦漢唐文明大展」。周秦漢唐的歷史沿革是中國歷史上的華章巨篇,在歷史長河中帶有凝重跌宕的歷史指向,積淀了理性張揚的歷史文化,留下了千古釋疑的文化現場,同時也撒落了凝聚文明的歷史文物,引發了千百年來對凝聚于文物上的歷史的解讀。
在陜西省文物局和上海博物館主辦的此次展覽中,兩百余件文物璀璨薈萃,兩千余年的歷史集約展示。50天內,觀眾達到30余萬。展覽最后一天,又是一個「無眠之夜」,數千觀眾冒雨領取參觀券,10件最受歡迎文物揭曉。
博物館文化的歷史穿透力還表現在探究文物、還其歷史的本來面貌的過程中。上海博物館入藏王羲之《上虞帖》就有著曲折而生動的過程。上世紀70年代,上海博物館專家在清理古代書畫時就發現了此帖,但當時并未「識寶」。3年后,有關領導和專家重提此事,請謝稚柳先生對此帖進行專門鑒定。
謝先生將其與唐宋其它書法名作進行了比較研究,充分肯定此帖所具有的獨特的藝術價值。然而,一時間仍難以斷定此帖是哪一朝代的摹本。正在他感到山窮水盡疑無路之時,此帖右上角的南唐「集賢院御書印」墨印映入眼簾,通過這一墨印可以初步推斷出此帖的年代。
謝先生仔細一看,此帖下方還有一印,但已模糊不清,難以辨認。晚上,謝先生在燈光下又琢磨良久,忽然記起傳說清末有一收藏者曾在逃難時把《上虞帖》縫入棉衣,由北方帶到南方,以后便杳無音信。此帖會不會就是當年"消失"于南方的國之瑰寶?再過了幾日,謝先生在研究此帖時,又突然想到下方無法辨認的印章可能就是南唐的「內合同印」。于是,上海博物館借來了先進設備,拍攝了軟X光片。奇跡出現了,果然顯現出「內合同印」。
"內合同印"和"集賢院御書印"兩印在宋代被稱為金印,而歷史記載《上虞帖》正有此兩印。這一證據基本確定了《上虞帖》是唐摹本的說法。后來,上海博物館的裱畫師再創奇跡,把這兩個印章清晰地予以再現。就此,國寶終于得以確認并入藏博物館。
博物館文化以其歷史穿透力澄清著歷史的迷霧,縷析著歷史的脈絡,使漫長歷史的滄海桑田、歲月變遷的演繹成為可能。
博物館文化以其文明滲透力,尋覓著中華文明的悠悠源頭、綿綿根脈
博物館文化的第三種力量是文明滲透力。博物館以這種力量解讀中華文明,搶救文物回歸,尋覓著悠悠源頭,追蹤著綿綿根脈。
1994年春天,我國香港的古玩市場悄然出現了一批楚簡,其中有幾支記載的是《周易》中的一些內容,還有一些記載的是不知篇名的有關文王和周公的內容。上海博物館工作人員從來自香港的電傳摹本中進一步了解到,這些竹簡文字估計是尚未知曉的先秦古籍。老館長馬承源先生決定,立即搶救這批竹簡。5月,這批竹簡順利送抵上海博物館。同年秋冬之際,相關竹簡又一次在香港出現,香港友人熱情地將其捐贈給了上海博物館。
這批戰國楚竹書簡共有1200余枚,總計達35000字,在已出土的楚簡中占有較大比重,實屬難得。據考證,這些楚簡的年代先于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內容以儒家文化為主,兼及道家、兵家、陰陽家等。簡書本身又是書法藝術史上的重要文化遺產,其文化價值不言而喻。
癸未春日,上海博物館成功地從美國把《淳化閣帖》存世的最善本搶救回歸,由此引發了為時一年的圍繞《淳化閣帖》展開的大展、大賽、大講壇。上海博物館從美國搶救回歸的《淳化閣帖》第四、七、八卷為北宋的祖刻本,第六卷是泉州本的北宋祖本,這四帖都是公認的國寶。它的返歸實現了民族的又一個文化夙愿,對于梳理帖學的悠悠源頭、綿綿根脈,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有朋友問,上海博物館為何有這樣的眼力和福分得到這些國寶?其實,這是我們的老前輩的功勞。1952年上海博物館建館時,其中館藏不過幾千件,如今的館藏達到了100萬件,其中國寶級文物12萬件。這離不開上海博物館老前輩徐森玉等人的功勞,上博的歷任館長也都念念不忘流落于海外的國寶,這也得益于從陳毅老市長開始,歷屆市政府都保證了上海博物館購買文物的經費。
《淳化閣帖》回歸后,汪慶正副館長曾說,此帖好比是「黑老虎」,研究起來比較艱深,普及工作也不容易。他當時說,如果要問這兩個問題,一是"淳"字怎么寫,二是「淳化三年」對應公元哪一年,恐怕大多數人都答不上來。就此,上海博物館展開了一系列的普及宣傳活動,一年之后,上述兩問的答案在上海可以說家喻戶曉。有一天,汪先生坐出租車,因為他在電視上宣傳普及《淳化閣帖》次數多了,司機一下子就認出他來,脫口而出:「你不是‘淳化閣帖’嗎?」汪先生的朋友說:「你呀,可以改名了,復姓‘淳化’,名‘閣帖’!」
我們深深感受到,只要宣傳普及工作做得到位,廣大市民尤其是年輕人一定會對國寶報以真誠的、炙熱的文化熱情。
博物館文化以其藝術感染力,守望著精神家園的世代傳承、人文自豪
藝術感染力是博物館文化的第四種力量。這種力量維系著藝術經典的寧靜與理性,敞開了中華文明的純粹與自覺,凸顯了民族文化的品位與品格,守望著精神家園的傳承與自豪。
博物館文化的藝術感染力,需要文化創意的激勵。上海博物館的每個大展,陳列設計部總是創意先行,努力做到一展一品,一展多景,對于展示文物起到了增添藝術感染力的作用。
博物館文化的藝術感染力,需要文物資源的整合。近年來,上海博物館舉辦的膾炙人口的展覽除了整合館藏文物資源外,還走強強聯手之路,得到了各省市博物館的積極支持。
博物館文化的藝術感染力,需要自我加壓。上海博物館發展的基本經驗在于不斷拓展,不斷地自我加壓,在藝術感染力上努力超越「自我」,發展「自我」。
最后,我有幾句心里話想說:梳理歷史文脈,可以讓我們清楚自己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傳承人類文明,可以從文明的祖輩走向文明的子孫;守望精神家園,可以活得更像人;弘揚民族文化,其實是不忘指認文化的源發地。國泰民安、安定和諧是文物事業發展的前提。急功近利、浮躁虛假是文博事業的天敵。文博事業除了轟轟烈烈之外,更需要沉著、寧靜、守望、堅毅。
只有熱愛民族文化,才會更熱愛國家、熱愛歷史。只有對歷史負責的人才會對未來負責。我們要以文化養育文化,這樣,文化才會顯得更有文化。謝謝大家!
陳燮君小傳:月生于上海,籍貫浙江寧波,在美國圣路易士華盛頓大學哲學系學習博士研究生課程。主要研究哲學原理、科學哲學、當代新學科宏觀理論、圖書館學、博物館學、信息學,文化學,首創時間學(與金哲合作)、空間學、學科學,并首先提出開創新學科學和新學科史學的系統構想,率先進行新學科理論研究。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