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演講/ 以溫情與敬意厚待民族文化
精彩演講/ 以溫情與敬意厚待民族文化
精彩演講/ 以溫情與敬意厚待民族文化
文化部副部長、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日前在上海《解放日報》舉辦的第六屆「文化講壇」上發表《用溫情與敬意來厚待民族文化》的演講,以下為演講摘錄:
我的演講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個是,「以溫情與敬意厚待民族文化」,最重要的是要對民族文化從整體上持一種肯定與熱愛的態度。
錢穆先生是這么說的:「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亦至少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已往歷史最高之頂點,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點,一切諉卸于古人。」我認為這段話是相當深刻的。
我們的國家之所以偉大,我們的民族之所以偉大,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創造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當然,我們不是說傳統文化一切都好,它也有糟粕,也有不好的東西,但是文化是不斷積累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國綿延數千年的傳統文化,其中一些具體的內容,在不斷積累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淘汰,但是貫穿其始終的基本精神,則隨時代的發展而發展,形成民族文化的傳統。
從總體上看,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數千年文明的結晶,也是我們民族精神的體現,是我們民族的靈魂。為什么中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民族文化未曾中斷的國家?我想這絕不是什么偶然,而是在于中華文化本身所包含的豐富的情感與卓越的智能,以及由此產生的力量,在于中華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偉大的民族精神。
我們都說文化是民族的身份證。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有這么一句話:「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我認為這句話說得相當精彩。正是中華文化創造了中華民族,正因為如此,我們要肯定與熱愛我們的民族文化。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沒有,這次《綱要》(以下所說《綱要》皆指《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的第七條的標題是「民族文化的保護」,我看了以后,很有感觸,因為在我的印象里面,我們過去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都要加一個「優秀民族文化」或者是「民族的優秀文化」,而這一次談的是民族文化的保護。我想它的意思也不是說,我們對民族文化要無批判地全盤肯定,要無批判地繼承與弘揚,而是反映了我們在總體上對民族文化的一個肯定的態度。這其實也是愛國主義的基礎和起點。如果你對你的民族文化都不熱愛,怎么熱愛國家和國家的歷史?所以我認為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民族文化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內容也是很豐富多彩的。我想,在民族文化里面還可以分不同的層次。有一些東西,它是隨著文化的發展,自身要發展;另外還有一些最基礎的東西、基本的精神,構成了我們民族精神的一些東西,它是不會變的,它是有永恒的價值,它是有永恒的生命力的。對這個基本的精神有多種概括:有的人說是《周易》里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江澤民同志1997年在美國哈佛大學的講演中,概括為四種傳統;還有人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精忠報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精神等等。各種概括有很多。盡管各個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時代內容,但是作為民族的基本精神,它們是一脈相承、代代相傳、推陳出新、與時俱進的,都具有歷久彌新的生命力,永遠不會過時。
在對待民族文化的問題上,我們有很多教訓。我舉個故宮的例子。故宮是一個皇宮,過去有那么多皇帝在里面住過,它曾經是中國的政治樞紐,今天它作為一個博物院、作為一處世界文化遺產,它的價值我們看得很清楚。但是長期以來,應該說,我們有好多對故宮價值理解上的偏頗。比如1928年,國務委員經亨頤提出拍賣故宮的財產,解散故宮博物院,弄得沸沸揚揚;到上世紀60年代,北京市有人以故宮"封建落后,地廣人稀"為由,要拆除故宮;直到近來,仍有人不時打故宮的主意,說不如用故宮的地去搞房地產。對這樣的說法,大家感到很驚奇,我也感到很驚奇。簡單地用階級斗爭的觀點、"新"與"舊"的對立來看歷史文化,就看不到現實的中國是歷史中國的發展,傳統文化是建設新文化的基礎。好在我們的認識都在提高,大家都漸漸意識到必須用溫情與敬意來對待我們的文化遺產。
我要講的第二點是,「以溫情與敬意厚待民族文化」,就要加強對民族文化的研究、了解與宣傳,要有「文化自覺」。
「文化自覺」是費孝通先生提出的一個概念。他認為文化轉型是當前人類共同的問題。他提出「文化自覺」,其意義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的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
我感到,要有「文化自覺」,就要懂得民族文化,懂得民族文化的價值,接續傳統的價值觀念。
大家看到,在《綱要》里面,對小學、中學甚至大學,都提出了增強民族文化知識教育的一些很具體的規定,我在這里就不細說了。我認為這是很重要的。民族文化的教育、傳統的教育,也要從孩子抓起,從小學、中學、大學抓起。《綱要》對社會教育也提出了要求,比如廣泛開展吟誦古典詩詞、傳習傳統技藝等優秀文化傳統文化普及活動等。我認為一些措施是相當重要的,它對個人來說,對增強人的文化素養、健全人格的形成和高尚人生目標的樹立都很重要。對一個社會來說,同樣是必要的。
前幾天,我們博物院開了一個關于吳冠中先生創作的研討會,李政道先生來參加了。李政道先生一直宣導科學與藝術的結合。這很有意義。我們不僅要有具體的專業的知識,我們還要有一定的人文方面的素養。因為科學不能代替倫理,技術不能代替正義,物質文明不能代替精神文明。在一個社會全面和諧的發展中,文化人文的素養,傳統文化的教育是相當重要的。它是我們的精神家園。我就對他說,許多有識之士都主張這樣的觀點,既要重視科學,又要重視人文,這對社會的全面和諧發展,防止精神偏頗很有意義。
對民族文化還要加強研究,挖掘其深刻的內涵。例如我們對待傳統節日,過去是重視不夠的,認為它們是舊的,把一些傳統儀式當作封建陋習。八月十五好像變成僅僅是吃月餅。可是當韓國申報端午節時,又引起了具有強烈愛國心的一些同胞們的憤憤不平,其實我們應該有更多的自省,應該把精力放在我們自己對遺產的研究上。
以故宮為例,故宮本身就是傳統文化的寶庫,有許多需要我們挖掘的。故宮的三大殿,太和、中和、保和,是清代順治時候改的殿名。為什么要改三大殿的名字?我想這個改不是簡單的一個名字,它反映了清代的一個治國理念和指導思想,清代就很注意各民族融合、團結的問題。故宮里面的"和"字很多,有人統計過大約有20多個殿與「和」有關,深究起來,這個「和」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個人內心協調等問題。從「和為貴」的處事之道到「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到"協和萬邦"的國家觀念,中國傳統的「和諧文化」曾深深影響中華民族的成長,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像這一類的文化內涵,我認為我們在新的時代,是應該去挖掘的。
文化需要堅守,更需要繼承和發展。我的一個觀點就是,我們中華民族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的民族文化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是開放而與時俱進的,是不斷地進取的。它是通過各種學科、各種學派的相互砥礪、相互滲透而發展的,也是通過同世界各國的相互交流、學習而進步的。我們說「漢唐氣魄」,重要的就是指敢于大膽吸收域外文明的氣度。到清代后期,我們閉關鎖國,中國落后了,我們在文化上也落后了。但是,經過中國人民100多年的求索,我們今天仍然走向了改革開放的道路,這背后,就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支撐,有中國文化開放、進取的基本精神的支撐。這個我不細說了。敦煌研究院就是一個例子,布達拉宮也是一個例子,包括上海博物館館藏的大批文物,都可以說明我們中華民族從歷史上一直有這個傳統。
我談的觀點是我們的民族文化,是不斷前進的,它是與時俱進的。
第三點,「以溫情與敬意厚待民族文化」必須加強民族文化的保護。
我剛才說了,《綱要》的第七條專列了民族文化的保護,強調了保護的重要性,因為保護的形勢相當嚴峻,保護的任務任重而道遠。我們的民族文化,它不光是我們大家看得見的博物館里的東西、我們的各個遺產地,也還有我們大量的看不見的非物質的文化遺產,還有國家、民族的語言文字,還有各種文化典籍,這都是需要我們保護的。我個人感覺到,問題最大的是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國家也在這方面想了很多辦法。
另外一個是館藏文物的保護。大家認為把東西放在博物館里面,應該沒問題了吧。其實問題也是很多的。我想占用幾分鐘來舉我們故宮的一個文物保護的例子。我們故宮有大量的明清地毯,大家知道能保存下明代的地毯就不得了了。在2000年以前,故宮的地毯從來沒有人去整理過。有一位英國人,他對中國地毯很有興趣,2000年的時候他提出來要看地毯,當時院里同意了。他是戴著防毒面具去的,全副武裝。因為去看地毯不能穿毛料的衣服,不然地毯上的蟲會鉆到衣服里邊。故宮地毯不僅多,有些還很大,把地毯打開看一次很不容易。他看到明代的幾塊地毯以后,激動地跪在了地毯上。我去年到英國時見到了他,他請我吃飯,三句話不離地毯。同行的人向他介紹說,我們鄭院長還是詩人。他說詩我知道,中國的唐詩很有名,唐詩里面肯定有寫地毯的詩。我聽了很感動,一個外國人對我們的地毯這么感興趣,對我們的文物保護這么認真。正是在他的帶動下,我們對故宮院藏的地毯進行了整理保護。我們現在整理出來的地毯有800多塊。故宮里面文物的種類非常多,光織繡品就有二十萬件,我們還很缺乏這些方面的專業研究人才。我談這個例子,就是想說我們文物保護的任務確實很艱巨,做得還不夠好,還要繼續努力。故宮大修,不光是大家看得到的太和殿的維修,我們還有大量的院藏也亟須保護甚至搶救。
對文化遺產,我再說一點,再占用一點時間,就是不光要保護好,還要利用好,為公眾服務。像故宮博物院的服務,也是公眾關注的熱點。前一段時間,網上有一位觀眾給我們提出了批評意見。這位觀眾到故宮參觀了三天之后,在網上給我們發了個郵件。我就為這個批評意見寫了一個很長的批語,發給全院每位工作人員。為什么我們對公眾的服務做得還不夠好?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自身缺乏對傳統文化的溫情與敬意,缺乏高度的文化自覺,這需要我們從自身做起。
在民族文化的保護方面,需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比如法律的保障,各個方面的努力,這都是需要進行的。
因為時間關系,我已經超時了,今天就說到這里。謝謝大家!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