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破的集郵
殘破的集郵
殘破的集郵
上世紀60年代末的一天,我到學校傳達室取信,發現信封上的郵票不見了,后來發現,不僅是自己的信,信報欄上還有幾封沒取走的信也被人揭去了郵票。回來告訴老師,老師說那是有人在搞集郵。于是,在對這種未經允許就偷揭別人郵票的行為極為氣憤的同時,我這個初中三年級的學生才首次知道世界上還有集郵這件事。當時我就想:我有三個哥哥、兩個姐姐和多位親戚在外地工作,平時他們經常來信,我要是搞集郵,還真具備條件。
當時我在縣城住校,兩個多月后回到家,立刻翻看起家中積存多年的信件來。誰知,已在家鄉生產隊當會計、正值青年時期的四哥已經先我一步搞起集郵來,家里信封的郵票,全部被他揭下來貼在廢賬頁的背面了。哥哥讓著我,聽說我也要集郵,立即把他的郵票和所謂集郵本全部給了我。而且從那以后,他只要發現有好郵票,都要收集起來,等我回來再給我。
說來可笑,我們集郵都是直接從信封上往下揭郵票,郵票難免撕破?!凹]本”上大都是破損的殘票。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初,我才知道用水浸泡揭下來的道理。
非??上?,就因為無知,在我的“集郵冊”里,從面值印為“壹佰元”(相當于后來的一分錢)的舊幣幣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的郵票,到上世紀50年代中期中蘇友好時期的郵票,再到我國三年經濟困難時期紙型小、紙質薄的郵票,基本上都屬于集郵意義上的廢票。特別是“文革”時期,以“樣板戲”、“主席像”、“主席詩詞語錄”、“英雄人物、事跡”為主要內容的郵票集到的最多。進入新時期,集郵熱在全國興起,當我把集郵冊呈現在同樣感興趣的朋友面前時,他們看見了我600多枚新中國各個時期大量郵票的“慘狀”,無一不由驚喜到驚嘆,發出一片“可惜”、“遺憾”的咋舌之聲。
說到集郵冊,更是令人哭笑不得。哥哥的賬本是用圓珠筆寫的數字,時間一長,藍色就會洇開,背面也不能幸免。等我發現時,有的郵票已經被污損。事不宜遲,我立即把郵票“轉移”到另一個干凈的筆記本上。轉移的方式當然還是硬揭,郵票又受了一次“傷害”自不必說,嚴重的是,在新的、干凈的筆記本上,我把郵票粘得更牢固,等到時隔不久看到別人的集郵冊,我才恍然大悟。于是,我再次對集郵冊動了“手術”,數百枚郵票終于“安家落戶”于從商店購買的集郵冊中。然而,經過這三番五次的“轉移”,郵票大多都“傷痕累累”,殘缺不全了。
如此說來,我實在算不上一個真正的集郵者了。這種“不是”集郵的集郵,并沒有影響我對郵票的熱愛。40年來,我不僅收集了幾大本多為“蓋銷”的郵票,而且稍有閑暇,就把這些心愛之物放到面前細細欣賞,哪怕面對那些“遍體鱗傷”者,也百看不厭,如癡如醉。現在,即使想想自己那可悲可笑、摸索前行的集郵之路,好像也折射出自己當年不甘愚昧、追求文明進步的一股精神。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