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庫區文物將被“搶救”
丹江口庫區文物將被“搶救”
丹江口庫區文物將被“搶救”
30家考古單位下月起對該地區進行搶救性發掘
“文物保護世紀行”考察團20日抵達考察第一站湖北武漢,并于當日下午公布了南水北調工程湖北段的最新進展。下月起,近30家考古發掘單位將開始到庫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
湖北省文物局局長沈海寧介紹了湖北段工作的現狀未來計劃以及存在的問題。他說,丹江口
水庫淹沒區的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數量多價值高。這里有距今100萬年左右的“鄖縣人”頭骨化石,有規模龐大的東周至明代的北泰山廟墓地等重要文保項目。
為了更好保護這些項目,湖北省制定了2006、2007年丹江口庫區文物保護計劃。計劃今年對淹沒區考古發掘項目涉及文保點25個,發掘面積4.47萬平方米,重點勘探面積1000平方米。2007年涉及文保點57個,發掘面積90020平方米。
在已經開展的工作中,已對北泰山廟墓群、牛場墓群、遼瓦店子遺址等進行了保護和搶救。
在取得成效的同時,沈海寧并沒有回避目前工程中存在的問題。他首先認為,達到2010年前向北京輸水的目標留給文物部門進行文物發掘搶救的時間十分有限,同時規劃和文保經費至今沒有最終審批和確定。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董保華也認為,本次文保工作時間短、區域廣、地下文物多,難度顯而易見。但他同時強調,做好這項工作不僅對搶救保護文物作用重大,同時也具有現實意義,是現代文明工程的重要標志。
據了解,從下個月開始,湖北省文物局將組織全國近30家考古發掘單位到丹江口庫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中,是通過加高丹江口水庫大壩(從162米加高至176.6米),提高正常蓄水位(從156米提高至170米),增加庫容從而實現向華北地區調水的工程。淹沒影響設計湖北省十堰市下轄的丹江口市、鄖縣、鄖西縣、張灣區、武當山特區,淹沒及影響人口11.63萬。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