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執著中國畫農民娃終成藝術家
四十年執著中國畫農民娃終成藝術家
四十年執著中國畫農民娃終成藝術家
2004年8月,在中國美術家協會和青島政府聯合發出的“中國畫家提名展”通知中,點名要求我省臨汾的畫家陜有峰參展,并且要他的葫蘆畫。
消息一傳開,陜有峰的家鄉———堯都區縣底鎮的父老鄉親們無不感嘆:有峰這么多年真沒有白熬,當年的農民娃如今成了大畫家了!
陜有峰從記事起就常常看見父母臉上的愁容,但上天卻讓會剪紙、善繡花的母親傳給他藝術的靈性。10歲時,有峰到堂兄家去玩,當聽說堂兄畫畫常讓老師表揚時,就硬纏著要“比一比”。堂兄隨手指著院子里的雞說:“那就畫雞”。
陜有峰盡管使出了渾身的解數,但是圍觀的人還是說堂兄畫得更像。有峰有點泄氣了,這時堂兄說了一些畫畫技巧,讓他茅塞頓開。第二次畫雞比賽時,也許是堂兄有意相讓,也許是小有峰確實靈性過人,圍觀的人竟為他鼓起掌來。
高中畢業后,陜有峰成了民辦教師。1976年,20歲的陜有峰作為美術老師參加了全省著名畫家裴玉林主辦的培訓班。70天的時間對于陜有峰來講,彌足珍貴。在這里,他是成績最好的學生,他明白了畫畫不只是要畫得像,而且要有神韻,就像裴玉林老師畫的那樣。
迫于生活的壓力,上世紀80年代初,陜有峰領著幾個人來到臨汾城搞油漆刷墻,并逐漸發展成為裝潢隊,生意一直很火。忙得沒有白天黑夜的陜有峰雖然沒有時間畫畫,但他還是堅持讓人為他做了一個大大的辦公桌———與畫桌合二為一,忙里偷閑時,可以順便來上幾筆。
十多年的商海拼搏,陜有峰在臨汾城里站住了腳。沒錢時常常想著有了錢就會怎么怎么幸福,而真的不為生活發愁時,他又常常感到苦悶:如果一生沒有自己想過的生活,即使錢再多又有什么意義?埋藏在陜有峰心底30年的夢想,此時完全占據了他的大腦:做畫的自由、做畫的快樂……
不行,我要做畫,要不這一輩子就白活了!陜有峰走向裴玉林老師家,那一年,他已整整四十歲。
一個能淡泊錢財的老板,一個執著三十年的農民,讓裴玉林感動不已。他收下了陜有峰,并將自己多年來的心法全力傳給這位極具靈性的弟子。
作畫苦,但陜有峰并不覺得苦,他在作畫中常常能感到一種充實和快樂。而現實生活中的苦,曾讓他對墻無語。當他不再當老板專心作畫時,就意味著斷絕了所有收入。
漸漸的家中各項開支日漸緊張老伴和孩子雖然嘴里不說但是看得出他們都在努力地克制著自己。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裴玉林老師的指導下,陜有峰在國畫中,融入了西方繪畫色彩對比的技巧,講究明暗虛實,突出了立體感,加上自己天性用筆狂放,酣暢淋漓,逐漸形成了構圖疏朗有致,剛柔藏露,皆處于怡然動態之中的風格。他筆下的葡萄、石榴、牡丹、葫蘆、菊花、雄雞、紫藤等花鳥畫,遒勁老到,自然流暢,既有惜墨如金的細膩,又有潑墨似水的淋漓,于細微處神情俱顯,表現出了一種高雅氣蘊和深邃的精神。漸漸的,他的畫也開始被許多收藏愛好者所注意,在市場上一路走高。
2000年暑期,陜有峰在堯廟無意發現那一大串一大串的葫蘆。這非花非果的葫蘆看上去平凡、大度而憨態可掬。一下就讓陜有峰想起自己再熟悉不過的、農民性格、農村生活:就是它了,我要畫它!
從此,葫蘆架下多了一張油黑瓷實的臉,自家小院里多了幾十株茁茁壯壯的葫蘆蔓。圈內人都知道,如果你找不到他,保準在葫蘆架下。
也許是與葫蘆朝夕相處的緣故,也許是情趣相投的原因,陜有峰在不被人所注意的葫蘆上,有了自己獨到的個性和審美。他筆下的葫蘆看似平凡卻耐人尋味;講究構圖但不追求均衡;筆墨流暢卻從不糟蹋空白。他的葫蘆畫流露著自然之美,洋溢著對生活的熱愛。從他的作品中,人們可以看到這位出身于農民的畫家懷抱自然的灑脫心態和崇尚生活的浪漫情懷。陜有峰在與自然的對話中,境界在升華,心靈在凈化。正如他在《葫蘆》中所題寫的:“肚大有雅量,腰細無媚態,任它群芳妒,猶自伴八仙。”
隨著陜有峰畫技的日漸純熟,他的作品和名氣也走向全國。2001年他的《葫蘆》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全國中國畫展”并被收藏入編該書;2004年他的《葫蘆》參加中國美協主辦的“全國中國畫提名展”并被收藏入編該書;2004年,他的《天涼好個秋》榮獲中國文化部主辦的“天苑杯”書畫大展銅獎并入編該書;《故園秋憶》入選由中國美協主辦的“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美術作品展”。2005年,他在臨汾舉辦了個人畫展;同年,又應邀到侯馬舉辦畫展,多幅作品被廣州、深圳收藏者購走;2006年3月,他又應中國美術界權威天津美術出版社邀請在天津舉辦書畫展,并和當地書畫界名流一起舉辦筆會,現場作畫,觀眾們被他作品中所特有的鄉土氣息和大氣狂放所震撼,紛紛搶著與陜有峰合影,找他簽名,購畫者絡繹不絕……
人常說,畫如其人,形神兼備。有著葫蘆一樣寬容、厚道的陜有峰對記者說:“我畫畫并不是為了成名成家,而是把它作為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能作畫,我就很快樂,能作我喜歡的葫蘆畫,我就十分快樂”。說到這里,他那張既有農民的樸實,又有藝術家深邃的臉上,發放出葫蘆一樣的光澤。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