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譯制片海報獨樹一幟
早期譯制片海報獨樹一幟
早期譯制片海報獨樹一幟
上世紀年80代以前,國內幾乎沒有收藏電影海報的意識,大量老電影海報被損毀,像過去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列寧在十月》、《列寧在一九一八》等譯制片至今還未見其海報露面,這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這些早期譯制片海報的設計創作質量決不在國產海報之下,國內著名的畫家顏地、樊楠、王延陵、海雄、李念淑、焦煥之、谷梅等都曾創作過不少譯制片海報,這些精品海報的收藏和市場價值都非同一般。
老譯制片海報除了設計精湛外,它的市場存量也遠少于同期國產海報,一方面是原來譯制片公映時間,不會像國產片那么長;同樣,發行的海報也不會比國產的多。更重要的是,那時人們對電影公司發行的電影海報并不重視,更不要說是譯制片海報了,直接導致了目前市場上難見老譯制片海報的蹤影,尤其是50年代初發行的譯制片海報更是鳳毛麟角,其珍貴程度可想而知。
筆者認為,應重點關注以下幾類譯制片海報。
中央電影局發行的譯制片海報 這一時期發行的譯制片可能有200多部,這一時期海報有3個特點,一是數量比國產海報大得多,中央電影局發行的國產故事片也就幾十部,相應海報也就幾十張;而國外譯制片海報達200多部,發行的海報就多得多。二是譯制片海報絕大多數均為手繪,且相當精湛。三是每個品種海報存量稀少,有不少至今尚未發現有海報存世。
名著題材的譯制片海報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從許多國家進口了一批世界名著譯制片,如蘇聯的《牛虻》、《母親》、《安娜·卡列尼娜》、《歐也尼·葛郎臺》、《羅密歐與朱莉葉》,英國的《王子復仇記》、法國的《紅與黑》等都是廣大觀眾非常熟知譯制片,收藏這類海報是十分有意義的。
影響很大的譯制片的海報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譯制片有很多是家喻戶曉的譯制片,如《列寧在十月》、《列寧在一九一八年》、《青年近衛軍》、《白癡》、《靜靜的頓河》、《攻克柏林》、《復活》、《奧塞羅》等人人皆知的譯制片。
設計優秀的譯制片海報 在上世紀50年代譯制片海報中,許多海報設計可圈可點,像海雄的《蟹工船》、《貝多芬》、《革命英雄傳》,樊楠的《一對青年夫婦》、《一寸土》,李念淑的《偉大的公民》、《光明之路》、《三個孩子和狗》等都是譯制片海報中的經典之作。
老譯制片的海報發行規格有雙拼、一開、二開、四開等,主流規格有一開和二開,雙拼海報極為稀少。上世紀50年代初期發行的譯制片有的還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重映,重映期間電影公司也會發行海報,這就使得同一部影片有初版、再版之分,比如《偉大的公民》、《鄉村女教師》、《夏伯陽》等就有原版和再版之分,如何來區分初版、再版則要看海報的落款,原版《偉大的公民》和《夏伯陽》下面署名中央電影局,而再版沒有中央電影局,還有從紙質上也能區分原版和再版,只要兩者比較即能看出。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