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餅模子 雕刻豐厚的文化寓意
月餅模子 雕刻豐厚的文化寓意
月餅模子 雕刻豐厚的文化寓意
時間:2006-09-21 16:01: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收藏
>月餅模子 雕刻豐厚的文化寓意
舊時過中秋,自制月餅幾乎是家家戶戶一個不可缺少的節目。這樣,打月餅的模子,便成為當時百姓人家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月餅是自制的,一家有一家的特色,打月餅的模子自然也是形狀各異、千姿百態。河北省一位民間收藏家以搜集月餅模子為樂,十多年的業余時間里潛心尋找,如今此類藏品已達500余種,不同年代的月餅模子,花樣之繁多,令人嘆為觀止。
中秋節,是一個承載人類企盼團圓情感的傳統節日。
月餅作為節日食品,其文字和圖案都體現了豐厚的文化寓意,一件件雕刻精致的月餅模子堪稱民間工藝品。月餅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在北宋,蘇東坡詩中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飴和酥”。因此,月餅模子的歷史似乎也應追溯到宋代。但流傳至今的月餅模子,較為常見的是明清時代的產物,這可能與其材質的耐久性有一定關系。民間的月餅模子多為木質,且多為杜梨木所制。杜梨木又叫“杜木”,木質細膩無華,橫豎紋理差別不大,適于雕刻,除用于制作月餅模子外,更廣泛用于雕刻家具和印章。
常見的月餅模子,直徑在三四寸左右,小的一般一寸,大的則達1.5-2尺。形狀多為圓形,也有正方形、橢圓形、蓮花形、桃形的。月餅模子圖案、形狀的變化,一方面體現的是制作工藝的多變,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區別月餅的不同餡料。2004年中秋節,江蘇徐州的一位收藏家,拿自己收藏的一枚明朝萬歷年間的月餅模子,請食品廠的師傅制作了一批月餅,由此還原了400多年前月餅的本來面目。這枚月餅模子是極為少見的“獅子滾繡球”狀。在傳統文化習俗中,嫦娥、玉兔、吳剛、桂樹已成為中秋節的象征,也是月餅模子最常見的圖案題材。天津藝術博物館近年征集到一塊百多年前的月餅模子,不但工藝精致,中秋節文化寓意也十分豐厚:這件餅模直徑約1尺(據說可以制作2.5公斤的大月餅),圖案中間為月宮瓊樓,里面嫦娥起舞、玉兔搗藥、吳剛伐桂……主圖周圍,又按季節不同,雕刻了春蘭、夏荷、秋菊、冬梅四時花,刀法細膩、布局精當,稱得上是月餅模子中的“極品”。相比之下,民間常見的月餅模子就簡陋、粗糙多了。“福”、“德”是出現在月餅模子上較多的文字,龍、麒麟、蝙蝠等瑞獸祥獸則是圖案的主角……同時,月餅模子上慣常還少不了一圈規則形狀的花邊,“纏枝花”就比較常見。這樣,月餅從模子“打”出來后,顯得圖案規整而雅致。
如今,月餅模子早已淡出了我們的生活。它在成為一種日漸罕見的精美收藏品的同時,也成為了社會生活發展變遷的珍貴見證。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