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多年前,杭州城市東部的邊界在哪里?19日,杭州市文物考古所對外宣布,在經過半年搶救性發掘后,考古人員在杭州望江路與吉祥巷交界處,發現了南宋的一段城墻,至此,南宋臨安城遺址的東部邊界也浮出水面。
皇城城墻 歷盡滄桑
據史料記載,杭州的筑城史始于隋文帝開皇十一年(591)年,周圍三十六里九十步,后來,錢鏐擴充為七十余里,北宋時沿其舊。
說起南宋城墻,不能不說南宋的開國皇帝——宋高宗趙構。據史料記載,南宋剛立國時,由于南下金兵的破壞,當時的杭州城,即臨安城墻殘破不堪。紹興二年即1132年,宋高宗由紹興府遷至杭州,看到城墻殘破,就詔令修內司突擊維修城墻。于是,在八百多年前,一代皇城——臨安城的城墻逐漸形成了。
臨安城包括宮城和外城,考古人員發現的城墻,即是外城的城墻。它平面似長方形,南跨吳山,北到武林門,東南靠錢塘江,西臨西湖,南北長約十四里,東西寬約五里。與現在的杭州城相比,當年的這座都城實在不算大,但這座都城的四至在哪里,是考古人員一直探求的問題。
19日上午,杭州市文物考古所副所長唐俊杰帶著我們,穿過望江路,來到了古城墻邊。唐俊杰說,這段南宋城墻疊壓在北宋、五代的城墻之上。說是城墻,實際上只是城墻基礎的遺跡。
南宋城墻為何只剩墻基?由于高宗時所筑城墻是板筑的泥墻,不夠堅固,十年后,重又剝落和崩塌。隨后,人們在泥墻外又筑了磚墻,以鞏固這一外城墻。南宋滅亡后,元朝為表示統一天下,下令拆毀各州城墻,臨安城墻也未能幸免。于是,當年的城墻接近了地面。時代變遷,考古人員發現這段城墻基礎遺跡時,已深埋約2.3—2.5米的地下。
城基寬約十米,堅固足以御敵
考古人員在對這一城墻進行發掘時,出土了大量文物,包括各類瓷片和建筑構件。出土文物中,有一塊城墻磚引起了我們的興趣,這塊城墻磚長四十厘米,厚近十厘米。有意思的,在城墻磚一側刻有“嘉熙”兩字,系南宋理宗年號(1237至1240年)。唐俊杰說,這表明這堵城墻在南宋末重新維修過。
唐俊杰說,外城主要是對外防御,城墻要維修得非常堅固。厚實的城墻磚就派上了用場。考古人員發現,城基主體部分寬約9.7米,殘高2米,用大小不一的石塊和粉沙土填筑而成,也有的城基則用石塊和黃黏土堆砌而成。“光這一段城墻,就用了很多石塊,整個城墻使用的石頭量不得了。”
當時沒有“混凝土”,古人擔心不夠堅固。在這些城基之外,打下一排長2米,直徑15—20厘米不等的松木樁,以加固墻基。這些松木樁排列整齊,歷經數百年,仍保存了下來。
古城墻回填保護
據了解,此次考古發掘對研究五代、北宋、南宋三個時期城墻的結構和砌筑方法及杭州城市變遷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宋臨安城遺址保護范圍的劃定提供了重要的考古依據。對于這一考古發現,有關部門將對其進行回填保護。據介紹,在古城墻上將是一塊綠地,并設立標志物紀念。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