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期高浮雕山水竹刻扇骨
清中期高浮雕山水竹刻扇骨
清中期高浮雕山水竹刻扇骨
藏品來歷:1990年,收藏者走街串戶時花90元錢買的。
藏品特征:這兩枚扇骨通長33厘米,最寬處為2.6厘米,在兩枚扇骨上均有浮雕技法雕刻的景物,有山石、樹木、人物、舟船以及房舍等。
相關背景資料:扇骨一般用竹、木制作,也有少量用象牙、獸骨、牛角等材料制成的,因此,竹木雕刻技法在扇骨制作中得以充分的展現,清代前期的竹木雕刻廣泛采用了“薄地陽文”技法,并有很多凸雕和圓雕作品,綜合了金陵、嘉定兩派的技巧,構圖簡練,常在雕刻的主題之外留下大量空白,以表現竹木紋理的自然之美;清代中期是竹木雕刻工藝發展的高峰期,此時的作品仍保持著嘉定派刻竹的遺風,但更趨于纖巧細膩,它所涉及的品種和技法也開始向多樣化方向發展;同時,許多作品都將繪畫技巧運用到雕刻之中,雕刻技術更追求技巧的表現力,涌現出許多精美的作品,顯示出這一時期竹木雕刻工藝的成就。
鑒定專家:劉靜,北京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
專家評述:這兩片竹雕的扇骨是用高浮雕技法進行雕刻的。我們知道,扇骨只是在將近3毫米的厚度上進行雕刻,因無法固定,所以雕刻的難度是非常大的。高浮雕技法是清乾隆時期,竹刻藝術達到頂峰時才比較注重的一種雕刻方法。這兩片竹刻是清代中期的作品,扇骨上所刻的山水人物就等于是一幅縮小了的山水畫,所刻的山水、人物都非常精細,可見其雕刻技法之高超。
專家鑒定團估價:4萬元人民幣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