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照東山水·丙戌展
李照東山水·丙戌展
李照東山水·丙戌展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是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由蘇東坡這膾炙人口的詩句所引申出的“雪泥鴻爪”一詞,可謂禪味十足。李照東山水畫展以此為題,似也隱隱有此一意。征諸李照東的山水畫,始信然也。當然思想的實現需要借助于理法的羽翼。李照東四、五歲起在父親的督導下與毛筆為伍,以草書蜚聲全國,文匯報曾專文介紹這個“小小書法家”。當時八十高齡的書畫家佃介眉先生曾有“照東童年能踵晉唐風韻,王鐸后未可復見”的評價。青年時李照東開始自學中國畫,潮汕畫界名家鄭輔宣、劉昌潮、梁留生、王蘭若諸前輩以其精湛的繪畫技巧和高尚的人格魅力給予他深刻的滋養。
20世紀八十年代,李照東以他那清新醇厚的格調,富于創造的筆墨語言先后獲得省內外各種展覽大賽的獎勵。1987年,他創作的《蘇醒的大地》在人民日報發表,見證了當時深圳特區改革開放的初期成果,也是迄今發表最早,后被廣泛傳播的都市水墨畫成功作品之一。此后,李照東默默地開始了一段向中國繪畫傳統掘進的艱辛歷程。他臨摹了從李可染、傅抱石、黃賓虹等近現代畫家開始,直到清代四王、石濤,以及明代董其昌、元四家的作品,從筆墨法則、篇章結構到精神氣韻、理論主張,對傳統作凝望式和同情了解式的學習,樂此不疲。李照東的山水畫創作離不開他數十年堅持不懈的寫生。三十年來游蹤所至,飽游飫看,身即山川而取之,無不留下大量自然寫照。而始自童年時代對書法的研習經歷和對筆墨韻味的領悟,更使他在創作中著力于昭示自然內在的規律與和諧。正是在不斷踐行著黃賓虹所開辟的對于畫史的求真精神和對自然的同情與理解的過程中,李照東的山水畫才呈現出如此嫻熟多樣的空間,準確結實的造型,筆筆寫出的線條,潤燥得宜的墨色,透露出如此豐厚的人文精神。李照東的山水畫近年來在傳統文化回歸與認同的大背景下,重新被人們所關注,如2005年的首屆中國寫意畫展獲獎作品《白水悠悠入暮云》,受到專家與同行的普遍贊譽———盡管李照東本人仍走在一條自省自律的寂寞之道上。他的山水畫一開始就遵循嚴謹扎實的學院派寫生規范。這種知識已經完全融化為他自己的繪畫語匯:飽滿的構圖、茂密富于彈性的用筆節奏以及依然充滿靈氣的水墨暈化”;“把沉穩、冷靜的精神氣質變成一種單純、深厚的形式張力,是李照東近年來繪畫的創新之處。這種仍然植根于理性的追求已經偏離了他過去的‘價值信仰’。他的努力變成了個人的創造性潛能的確證,并最終賦予形式以自在自足的風格力量”。一千年前中國偉大的畫家郭熙,似乎已經預見了我們當代人的生活圖景:終日忙碌,塵囂韁鎖,欲游佳景而不得;于是嘯傲江湖的志向,只能寄托于圖像所制造的虛擬空間。只是在郭熙的時代,圖像來源絕無僅有,所以特望有丹青妙手能畫出可居可游的山水畫,好讓人們不下堂筵,便可坐擁泉壑,陶養那顆高尚的林泉之心。其實現代人的心靈又何嘗不需要這樣的滋養!我們不妨到李照東此展的50幅山水中去尋繹一番。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