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清明上河圖《正月》為治病拍賣
當代清明上河圖《正月》為治病拍賣
當代清明上河圖《正月》為治病拍賣
時間:2006-09-19 11:47:00 來源:商都網
拍賣
>當代清明上河圖《正月》為治病拍賣
 |
取材于20世紀80年代河南省浚縣廟會,長25.4米,高0.83米,由我省畫家王群歷時12載苦心創作的經典國畫長卷,被稱為當代“清明上河圖”的《正月》即將拍賣。
歷時12載繪成8層樓高巨畫
昨日,記者從河南省日信拍賣有限公司獲悉,被稱為當代“清明上河圖”、由我省著名老畫家王群歷時12年創作的經典國畫長卷《正月》將于10月拍賣。買家買后不僅只擁有此畫的所有權,還將擁有這幅畫3年的印刷、復制、發行權。
《正月》以中國最大的廟會之一——河南鶴壁浚縣古廟會為素材,分為集市貿易、游山、社火、進香四個部分,采取全景式描述的模式,完整、生動地再現了上世紀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和老百姓歡快的景象,畫中僅人物就有1.5萬個,由一個個故事相互連接,人物各具情態,包括衣服在內竟無一重復。
該大型工筆畫卷長25.4米,高0.83米,懸掛起來有8層樓那么高。整幅長卷將浚縣古廟會的盛況展現得淋漓盡致,使人們一看到此畫便想到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高度評價這是繼李伯安的《走出巴顏喀拉》后“河南又出的一個大東西”。
長期伏案,手腕磨出兩寸厚老繭
王群是河南省文聯的老畫家,參加過第四、五、六屆全國美術展,主要作品有《色彩系列》《音樂系列》《生命系列》《原始系列》等。
1982年,王群發現了被西方人稱為“中國人的狂歡節”的鶴壁浚縣古廟會,當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王群敏銳地意識到這一亙古未有的巨變,心潮澎湃,他舍棄了所有的一切,長年累月地蝸居在浚縣大山,開始構思創作這一鴻篇巨制。1987年《正月》草圖完成。1997年,他在原稿基礎上修改、補充,然后完稿。
開始作畫時,王群一家人居住在19平方米的房子里,一家人的臥室也是他的畫室。后來,省文聯給王群分了套70多平方米的房子,那時他的畫室也只有7方米大。王群甘守清貧,將全部精力和激情付諸創作,通常是夜晚作畫,清晨又把夜里苦心的創作全部擦去。由于王群長期伏案作畫,手腕處磨出了一兩寸厚的繭子。
沒錢看廟會翻墻被罰50元
由于長期埋頭創作《正月》,王群全靠工資生活,他每月的工資只有一百多塊錢,妻子的工資也不多,而他把這些錢幾乎全部用在了寫生和購買畫畫的用品上,生活經常要靠別人的救濟,在這種情況下,王群仍堅持創作這幅作品。
王群的愛人顧鳳格說,每年的正月,王群都去浚縣看廟會。有一次因為沒有錢,他曾偷偷翻墻進入廟會,被罰款50元。
老畫家希望此畫能收藏在河南
說起此次拍賣的原因,昨日,王群的愛人顧鳳格介紹,王群現已患上了嚴重的類風濕,走路和吃飯都很困難,手腕疼痛難忍,幾乎不能再畫畫了,這幅巨作似乎已經成為王群先生的絕筆。顧鳳格說,目前他們家里也只有這幅畫是“最值錢”的家產了。
盡管《正月》受到一些藝術品收藏機構、收藏家、拍賣公司的青睞,他們紛紛通過不同的渠道向王群傳達想收藏或拍賣的信息,但顧女士說,王群對這幅作品十分珍惜,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內心里并不想賣這幅畫。每一次談到拍賣拿出《正月》原作時,王群總是不愿讓別人動他的畫。但想到看病、因創作需要而購買的房子都需要錢,讓這位的老畫家此次陷入兩難境地。說到這里,顧鳳格早已淚水漣漣。
為了得到這個寶貝,河南省日信拍賣有限公司李先生半年前找到王群,并多次與老畫家進行協商,最終老人同意讓真心喜愛《正月》的人珍藏此畫,并希望這幅畫能收藏在河南。
目前各種手續已經辦結,拍賣預展定在10月13日、14日兩天,10月15日正式開拍。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