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民的“文化盛宴”
淮南市民的“文化盛宴”
淮南市民的“文化盛宴”
1992年,安徽省政府和當時的商業部決定,每年的9月15日由淮南市承辦中國豆腐文化節,但過于濃厚的經濟色彩引起群眾反感。淮南市修正節會的定位,淡化經濟功利,確立了——
今天是第13屆中國豆腐文化節閉幕的日子,從安徽淮南前往外地的各種交通工具幾乎全線爆滿——前來參加中國豆腐文化節的八方賓客集中離淮,使并不處在節假日的淮南交通“一票難求”,這其中淮南市民自己邀請的親朋好友占據了三分之一以上的比例。正在淮南火車站排隊購票的孫老師告訴記者,今年他邀請了3個大學同學來淮南參加節會活動,因為“現在的豆腐文化節文化氣息越來越濃,是我們市民的‘文化盛宴’”。
“豆腐之法始于漢淮南王劉安。”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的記載,確鑿印證了作為漢淮南國故地的淮南市是豆腐發源地的文化地位。1992年,安徽省政府和當時的商業部決定每年的9月15日,由淮南市承辦中國豆腐文化節,臺灣豆腐商業同業公會同時在海峽對岸舉辦節會活動。豆腐文化節,成為安徽唯一一個“國字號”和海峽兩岸唯一一個共同舉辦的文化節慶。
由于淮南不沿海、不沿邊的區位局限和能源城市的經濟結構,中國豆腐文化節從一開始就不可避免的被賦予了“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使命,為淮南對外開放、招商引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過于濃厚的經濟色彩,無疑難以吸引市民的注意,甚至引起群眾反感。隨著經濟的發展,淮南市逐步修正節會定位,淡化經濟功利,凸現內涵價值,確立了“市民文化節日”的辦節目標。
讓節會實現文化回歸。淮南市圍繞豆腐美食文化做文章,通過日常豆腐菜肴的品種開發、整理,在每屆豆腐文化節上舉辦豆腐菜肴烹飪比賽和豆腐文化學術研討活動,已經匯編出版了4本豆腐菜譜,收集了400多種豆腐菜肴烹制方法,推出了全部以豆腐為主料的“豆腐宴”,制定了全國第一個豆腐制作的技術標準,使淮南豆腐走出淮南,走向全省、全國乃至海外,成為一塊響當當的文化品牌。中國商業聯合會副會長姜明贊嘆:真是不可想象,淮南人在小小的豆腐上做出了這樣的大文章。
為提高節會的文化品位,淮南市注重相關文化資源的同步開發。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編撰的《淮南子》一書是中國古代具有極高學術水準的“百科全書”,“二十四節氣”以及嫦娥奔月、女媧補天等神話傳說都在其中首次記載。借助中國豆腐文化節平臺,淮南在每屆節會期間都舉辦《淮南子》學術研討活動,并逐步形成獨特的學術影響力,今年的學術研討就吸引了來自北京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多家知名高校和學術機構專家的參與。
從單一的“豆腐為媒”到“文化盛宴”,中國豆腐文化節已經成為集高檔次文藝演出、焰火晚會、金秋燈會、廣場花鼓燈表演、詩歌朗誦和花卉園藝展覽、八公山旅游節以及烹飪大賽、學術研討于一身的“大文化舞臺”,市民從中得到視覺和味覺的豐富文化享受。淮南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董慶介紹:中國豆腐文化節通過弘揚傳統文化,宣傳地域文化,打造特色文化,提倡大眾文化,已經成為全市構建和諧文化的突出抓手和有效載體,得到市民的積極響應。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