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蘭浸香墨 風雨寫離騷
幽蘭浸香墨 風雨寫離騷
幽蘭浸香墨 風雨寫離騷
1911年,刻銅圣手張樾臣在琉璃廠開設了著名的“同古堂”墨金鋪,名滿京城。不少書畫大家見了張樾臣鐫刻嫻熟、制作精良的銅墨盒,紛紛去“同古堂”選購。或逛鋪之余,興趣所致,掭筆揮毫,不時為張樾臣提供畫稿。如齊白石、陳師曾、姚茫父、張大千、陳半丁、林琴南、吳觀岱、章浩如、吳湖帆、王雪濤等等。因此“同古堂”張樾臣所刻之銅墨盒,更具藝術性、欣賞性與收藏性。
我收藏了一方由陳師曾提供畫稿、張樾臣操刀的刻銅墨盒。此墨盒乃民國初期之物,黃白銅材質,7.2厘米見方,2.9厘米高。盒蓋左側刻蘭花一叢。蘭葉多而不亂,數朵蘭花綻放于蘭葉間,清雅幽香,婀娜多姿。更喜的是一葉抽出向右披指而下,極有風神。陳師曾(1876年至1923年),名衡格,號槐堂,又號朽者或朽道人,北京畫壇領袖,詩文書畫,金石篆刻,都具有較高成就。在梅蘭竹菊中以畫蘭竹為尤。其門人俞劍華在《陳師曾》一書中稱:“陳師曾對畫蘭花極為擅長,越過吳昌碩而上溯汪之元、鄭板橋、李晴江而直接石濤。”從此刻銅墨盒上的蘭花畫稿,可見其高超技藝。
畫稿留白處,有詩兩句:“凈幾明窗數升墨,滿天風雨寫離騷。”落款“師曾”及“朽”字印。鐫刻筆筆有風骨,字工氣韻超逸。詩與畫內容相吻,且意境深邃。《孔子家語》曰:“蘭芝生于深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德立道,不為窮困而改節。”兩句詩中,不見寫蘭,卻寫蘭,不見寫人,卻在寫人。用“數升墨”來狂“寫離騷”,陳師曾在透進贊頌屈原和蘭花的同時,也透露了自己身處渾濁社會,不肯隨波逐流,取悅他人的人格與心志。在這里,其詩與畫的美感和意境,無不充分完美地凸現出來。
“逝者如斯悲不禁”,陳師曾英年早逝,世人痛惜。吳昌碩在《陳師曾先生畫集》第一集上題寫四個篆字:“朽者不朽”,是對陳師曾出類拔萃的藝術作品與高尚人品的最好評價。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