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富藝術魅力和歷史價值—北京故宮珍藏鐘表下周在遼博展出
極富藝術魅力和歷史價值—北京故宮珍藏鐘表下周在遼博展出
極富藝術魅力和歷史價值—北京故宮珍藏鐘表下周在遼博展出
由北京故宮博物院、遼寧省博物館聯手打造的《日痕月影———故宮博物院藏清宮鐘表展》將于下周五在遼寧省博物館與廣大沈陽市民見面。
據了解,中國計時器的使用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兩三千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使用圭表和漏壺等計時器,16世紀中期即明末清初,由歐洲人制造的機械鐘表,隨著歐洲傳教士的到來被帶到了中國,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向明神宗萬歷皇帝進獻了兩座自鳴鐘,在宮廷引起了轟動。至17世紀,清康熙帝傾慕歐洲的科學技術,收集了許多西洋的科學儀器和各類時鐘。當時,來華的歐洲傳教士都把西洋鐘表當作禮物獻給中國皇帝或王公大臣以求得支持,西洋鐘表在當時已經成為中國人認識西方文化的一個重要媒介。清宮中使用的西洋鐘表,一部分直接采購于荷蘭和英國的東印度公司,而少量的是根據帝后的喜好而專門定做的;還有一部分則是地方官員從洋商手中購得,再進貢宮廷的。
遼博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故宮珍藏的中外鐘表,具有很高的歷史、科技和藝術價值,其中來自英、法、瑞士等國的西洋鐘表造型美觀,工藝精湛,色彩華麗,既是實用器,又是工藝美術品,充分反映了18至19世紀歐洲鐘表造型藝術、裝飾藝術和機械制造工藝等方面的高超水平。而中國借鑒歐洲工藝,融入自己厚重豐富的歷史底蘊,發展了豐富多彩、獨具東方智慧和華夏文化特色的鐘表,使之更加精彩紛呈。故宮博物院珍藏的宮廷鐘表,都是極富藝術魅力和歷史價值的,充滿了皇室生活的奢華、皇宮藝術的精致和宮廷文化的風雅。如本次展品中的一款‘銅鍍金鳥音洋鐘’,銅鍍金鐘殼,銅機芯,鐘的底座里有音樂及鳥鳴機械,座周圍嵌男女二人各種姿態的琺瑯畫片。座上布景箱,箱中有樹木山石,一只小鳥在山石之中,箱上是二針鐘可報時,機芯以發條帶動齒輪傳動系統。格雷漢姆式擒縱器,擒縱鉗橫向,寶石的擺叉,增強了裝飾性,露在外面成為‘明擺’,擒縱鉗的上端連接橫桿,下垂擺叉,叉入鐘擺。在底座后上弦,啟動后,先是樂聲,樂聲之后是鳥鳴,小鳥在鳴聲中張嘴、擺頭、搖尾,形象生動逼真。再如另一款‘銅鍍金卷簾單人敲時鐘’,銅鍍金二層樓,底層內有機瓤,包括盒裝發條、塔輪與鏈條為動力源的齒輪傳動系統的走時裝置及機械玩意裝置。正面二針時鐘,鐘盤上有三個上弦孔,能走時,打時,打刻。鐘盤上邊洞穴里以水法為背景,景前有行駛的帆船。上層六角亭式,前面有三拱門,門里掛門簾,逢正點在樂聲中,左邊門簾卷起,有一銅人手持長柄錘,從簾后出來,轉身來到中門,樂聲停止,持錘人轉身擊打上面掛著的鐘碗打時,幾時打幾下,報時畢,樂聲又起,人轉身右行,右門后簾卷起,待人進入簾后,門簾落下,始終有樂伴奏。上弦后于鐘后邊拉一下繩子,也可以作敲鐘表演。這兩款大鐘外形高大壯觀,做工復雜精致,都是難得一見的珍品。”
據悉,本展覽展品是從故宮博物院院藏1500多件鐘表中挑選的精品,既有來自英國、法國的鐘表,還有清宮做鐘處以及廣州、蘇州等地生產的精品,代表了17至18世紀世界鐘表制作的最高成就。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