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500多座近現代建筑將獲得保護
中山500多座近現代建筑將獲得保護
中山500多座近現代建筑將獲得保護
中山優秀近現代建筑名單出爐公示,專家稱利用歷史建筑最好接近原功能
記者日前從中山市規劃局了解到,由中山市規劃局委托廣州大學嶺南建筑研究所承擔的《中山市近現代建筑調查、評定》項目已經完成。日前“中山市優秀近現代建筑名單”已經出爐,并于今日開始進行公示,征求市民意見。名單確定后將制定相關條例,對中山市的優秀近現代建筑進行保護。
記者了解到,在這次調查評估中被確定具備文物建筑歷史、藝術、科學三大價值的A級近現代建筑有85座,已具備優秀近現代建筑條件的B1級建筑有227座(處)、經整治后推薦評為優秀近現代建筑的B2級建筑有208座。從這次中山市近現代建筑調查評定結果來看,中山市優秀近現代建筑資源豐富,其中最具特點的是特色民居和碉樓。在已經確定的中山市優秀近現代建筑保護名單中,共有237座民居和110座碉樓。中山市規劃局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說,中山市至今保留的近代中西結合的僑房特別多,而中山碉樓數量僅次于開平,且具有集中、樸素、實用等特點。
據介紹,中山市優秀近現代建筑保護名單與相關圖片從今天起在中山市規劃局一樓大堂以及中山政府之窗、中山規劃局網站進行公示,公示日期為2006年9月13日至10月17日。中山市規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歡迎社會各界群眾反饋意見。
據了解,名單確定后下一步工作是制定《優秀近現代建筑管理條例》,以對建筑進行有效的保護。
中山市規劃局相關負責人說,以前我們對古文物保護單位的確定偏重于古建筑,對于大量建筑質量尚好的1840年至1949年建成的近代建筑和1949年至1960年建成的早期現代建筑重視不夠。這次近現代建筑調查、評定項目就是要趁現存優秀近現代建筑尚未湮沒在大規模現代化建設開發之前,摸清家底,確定應保護的優秀近現代建筑名單。
■走訪老屋
●利民樓當鋪建筑
年份:民國初年
建筑面積:432平方米
所有者:不祥
位置:南基橫街20號
評級:A
利民樓是建于民國初期的一個碉樓當鋪,碉樓分為前后兩座,主碉樓掩藏在兩層高的騎樓后面。直到爬上它旁邊的“人民旅社”三樓陽臺,才看見墻上用草灰塑成的“利民樓”三個字,顏色已經褪掉,但字體完好。這面應該是當鋪的前門,但現在已經被封住了。當鋪的后面開著兩個門洞,其中一扇門沒了蹤跡。
進門就是一段陡峭的樓梯,木質結構,踩上去發現木頭已經松軟。
雖然是大白天,樓梯里卻是一片黑暗,兩層之間有小窗戶透進來微弱的光線。碉樓里空氣污濁,也聽不見人聲,最矮的地方剛夠一人高。
李全(化名)一家住在碉樓的二樓,通往三樓的樓梯被木塊封住了,因為那里曾發生過火災。李全說當鋪特殊的條件適合保存物品,但是顯然不適合居住。他一家三口住在這里已經快二十年了,很多外地人也曾短暫地居住過,但受不了這里的環境都搬走了,他之所以住得下來是因為家庭困難,而這里的房租還不到90元。
李全表示,知道這里曾經是當鋪,但并不知道這個碉樓有什么價值。聽到記者說該建筑已經被列入中山市優秀近現代建筑A級保護名單,李全連稱這是好事,“只是不知道還能不能繼續在這里住下去。”
●仁厚里12號民居
建筑年份:1930年
建筑面積:251平方米
所有者:私房
位置:仁厚里12號
評級:B2
好不容易敲開仁厚里12號鄭宅大門,鄭先生一家三口住在此地。鄭宅頂上寫著1930字樣,表明房子落成時間。青磚墻面、石米梁柱、拱廳窗楣、巴羅克風格的山花。鄭先生說,他父親靠做海員發了家,寄回幾千大洋蓋了這個房子,之所以這么貴是因為仁厚里是原來中山“鐵城”的中心,黃金地段,有錢人喜歡聚居在此。
鄭先生一家住在一樓,因為沒有下水管道等設施,二樓只是擺放物件的倉庫。這兩年來,他的房子部分地方開始漏雨、開裂,鄭先生很想維修一番,但是他看到周圍的老房子不斷地被拆掉,不知道自己的房子會不會遭受同樣的命運,惟恐維修經費打水漂,只好讓房子繼續爛下去。
目前這里已被列入優秀建筑保護名單。由于有部分開裂和漏水,被評定為B2級,也就是經過修繕后可以成為優秀近現代建筑。鄭先生聽到這一消息后表示高興,希望列入名單后政府能夠出一部分經費幫助維修,能夠讓祖屋恢復容光是他們熱切盼望的事情。但他們同時表示,希望政府在進行保護的時候,尊重他們作為私房主人對房子的所有權,他們不希望自己的房子成為文物后,日常生活受到打擾。
●永安里居民群
建筑年份:民國初期建筑
面積:960平方米
所有者:私房
位置:永安里1-8號
評級:A
永安里1-8號四幢民初別墅分兩排矗立。周圍用一圈圍墻和周圍的民居隔開,牌坊之上大書“永安里”三字。走進永安里,發現四幢樓房其實分為八戶,從外看是騎樓,透過門縫張望發現內大廳設有神龕、屏風,典型的外西內中的華僑樓構造。
在永安里庭院內,記者遇見前來收房租的繆先生,他說只是代一位林姓朋友保管房子,他們全家現在都在美國。如今他把林先生的房子分為樓上樓下出租給外地的兩戶人家。
繆先生介紹,上世紀初,中山人郭樂在香港開辦了永安公司后,又在上海開了同名商場,名噪一時。當時很多同鄉都去投奔他,在永安公司各地分店謀得一個職位成了令人羨慕的事情。如果能擔任經理的職位,收入頗為豐厚,這些人便寄錢回來蓋房子。由于是同一公司的員工,大家便約好在同一處請同一批泥水師傅同時修建,連房子的設計圖紙都是一模一樣的。最后冠以“永安”的名字以表明屋主的身份。
據了解,目前這里的房屋大都屬于私人宅院,但很多屋主都遠居海外,托人代管。一直以來這里也沒有專門維護或修繕。目前這里已經被列入中山市優秀進現代建筑A級保護名單,位于中山博物館群規劃范圍之內。
■專家訪談
保護和利用并不矛盾
中山市博物館館長張潮稱對近現代建筑的保護要因地制宜
“對近現代建筑的保護要因地制宜,保護與合理利用并不沖突。”文史專家、中山市博物館館長張潮認為,現在中山市開始研究對近現代建筑的保護,并將優秀近現代建筑保護名單進行公示,意義重大。
張潮介紹,優秀近現代建筑和文物保護單位雖然都是優秀歷史文化遺產,但保護和利用上有很大的區別。文物保護單位要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規定的保護和利用原則,強調“不改變原狀”。而優秀近現代建筑不屬文物建筑范疇,它和一般歷史建筑一樣,強調歷史的發展,但這種發展不是突變性的發展。價值越高的歷史建筑,其發展更要緩慢,既要讓人們看到歷史信息,又能體現進入現代社會的發展過程,所以允許也應該在內部某些功能和部位看到現代的特征。所以,文化局和規劃局等歷史文化資源管理部門應對這類建筑提出保護和利用的指引:哪些要保存,哪些可以改等。即使對一些非文物建筑,也可以對其某些局部核定為“文物構件”納入保護范疇。
張潮表示,對近現代建筑的保護此前重視不夠,是因為在范圍確定上過于拘泥于傳統文物的定義,在保護方式上過于注重原封不動的“博物館式”保護,同時,又由于涉及到私有產權等問題,對私房的保護在體制上有一定空白。
張潮強調,保護和利用并不矛盾,政府有關部門要引導利用的合理性。對歷史建筑的利用最好是與原來功能相接近,這樣可以避免大改動。對一些優秀近代建筑,除外觀不變外,內部也盡量不要變。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