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品“藏龍臥虎”別“走寶”
展品“藏龍臥虎”別“走寶”
展品“藏龍臥虎”別“走寶”
由廣東省文聯、廣東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和廣東省民間文藝家協會舉辦的“第二屆廣東省民間工藝精品展”明天即將在廣州藝博院拉開帷幕,記者昨天“探營”,發現展品中藏龍臥虎,不少作品令人嘆為觀止。
廣州地區的展品充分展示了廣州傳統工藝“三雕一彩一繡”的亮點:記者在一只表盤刻有“福”字的手表上看到,大“福”字由300多個小“福”字組成,用的是微雕工藝。木雕展品中展出了獨樹一幟的茶木藝術———茶屏風。玉雕的展品中有難得一見的翡翠珍品。展品中還包括陳少芳大師傳統的廣繡,她創立了人物繡畫形神兼備的繡法,現場展出有董建華、何厚鏵、戴安娜等七幅繡圖。
潮汕民間工藝歷史悠久,此次汕頭有15種作品參展,大至38米長、打破了吉尼斯紀錄的木雕人物屏;小至9.5厘米長的發絲微雕上刻下了415個字的《醉翁亭記》。潮州也以130多件展品的大陣容進駐展廳。
佛山以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莊稼、劉澤棉等著名陶藝家的鼎力之作和一批新人新作為主。
創始于1972年的惠州市中國龍門農民畫,也是本次民間工藝精品展的亮點之一。它以單線平涂手法,結合水墨畫、水彩畫、油畫的表現形式,表現出人們對自然、風俗、生活、勞動、愛情和社會的思考。
深圳的民間工藝帶有明顯的移民特色,是各地鄉土藝術的總和,別有一番韻味,其紫砂陶浮雕和棉塑受人矚目。
此外,清遠、河源、韶關的奇石;江門二絕“新會葵藝,白沙茅龍”;肇慶端硯;茂名南玉;梅州興寧的木雕;云浮石藝;中山陶藝等等,都堪稱本屆民間工藝精品展的亮點。
記者在各展區還發現一些觀眾容易“走寶”的展品,有的甚至連主人也未完全意識其重大價值。
在梅州展區,一布展者展示了其兩幅繡品畫。奇特的是,這些繡品上既有潮繡、也有廣繡、湘繡、蘇繡針法,而人物、動物的臉部等還用了盤金繡法凸現出很強的立體感。這種傳統繡法源自當地曾經極其繁盛商業旺地大新街、大壩里等,那里有成行成市的繡品鋪、染色行等,可惜現在這些技藝幾乎都失傳絕跡了。
在臺山展區,有一巨型紫檀木座屏“清明上河圖”,重3000公斤,由著名民間紅木雕家具藝人伍炳亮率20名藝人,花三年時間制成,這長4.5米、高2.3米精品,從材質、技法、雕工到重量、工時都是空前的,已經達到傳統木雕最高水平。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