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韓瓶”引出的上海故事
從“韓瓶”引出的上海故事
從“韓瓶”引出的上海故事
時間:2006-09-12 14:51:00 來源:新民晚報
收藏
>從“韓瓶”引出的上海故事
7月31日《晚報》消息:82歲的錢元齡先生向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捐獻家傳的“韓瓶”。對不少上海人來講,韓瓶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詞。韓瓶是一種介于瓷與陶之間的瓶,通常高在25——30厘米之間,紡垂形,廣口,口沿有4紐。用途說法不一。
據宋皇家編《宋會要輯稿·食貨十九·酒曲雜錄》中,北宋的秀州(州治即今嘉興,今上海當時屬秀州)有17個“酒務”,其中就有華亭(今松江)、青龍(今舊青浦)、上海等酒務。所謂“酒務”就是政府設立的酒類市場和征稅管理機構。江南是中國大米的主要產區,自然也是米酒的主要產區。這也是目前能知道的“上海”地名的最早的記錄,所以我認為,今人往往把上海城市的發端歸功于“漁村”,還不如歸功于“酒鄉”更有史可據。
韓瓶就是酒瓶。在今天的舊青浦、廠頭等地還保留若干叫作“酒瓶山”、“韓瓶山”、“瓶山”之類的地名,舊志都認為是以瓶堆積如山而得名的。一直到幾十年前,上海西部郊區的農舍里經常可以看到隨地亂扔的韓瓶,農民在耕作時,不留意就會挖到一只韓瓶,可見當時韓瓶之多了。
趙彥衛是與韓世忠同時代的人,其著《云麓漫鈔》中講:宋建炎年間,韓世忠的韓家軍駐守江南,韓世忠帶兵另有一套辦法,他先以比武的方法從部隊基層中選拔出一批勇猛的戰士,將這批戰士編成“親隨軍”,也叫“背”,“背”很勇猛,也有些特權——“一入背,諸軍統制而下,與之抗禮;犒賞異常,勇健無比,凡有攻堅,遣背軍,無有不破者?!蹦敲矗@些“親隨軍”為什么被叫作“背”這個古怪的名稱,趙彥衛作了解釋:“燕北人呼酒瓶為,大將之酒瓶必令親信人負之。范(一姓范的參政)使燕,見道中人有負者,指云:‘此背危也。’故韓兵用以名軍。即,北人語誤。”韓家軍駐守此方時,已有叫“親隨軍”士兵為軍官背酒瓶的軍規,移駐江南后,江南的酒瓶自然也成了韓家軍士兵背的酒瓶,人們以此呼此種瓶為“韓瓶”。
另一種說法韓家軍是以北方人為主組成的軍隊,北人不善水,而江南多河渠湖泊,韓家軍又把酒瓶當作“救生衣”,酒瓶平時裝的是老酒,一旦遇到緊急情況必須渡水,把酒倒去,把空瓶綁在身上,就可以順利泅水。這種猜測也有一定的道理。
韓瓶不僅記錄了當年韓世忠率韓家軍在上??菇鸬臍v史,而從另一個角度講,上海地區曾是中國重要的酒產地和貿易地。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