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民藏嘗試“寄展”博物館
深圳民藏嘗試“寄展”博物館
深圳民藏嘗試“寄展”博物館
年輕的城市不會有底蘊豐厚的博物館,讓國藏與民藏更緊密地結合不失為良策。可這也面臨著諸多問題。
一邊是國內掀起的博物館建設熱潮,一邊是一些民營博物館的艱難度日,開辦民營博物館并不是民間收藏者要走的“獨木橋”。“把你的藏品放到博物館去”,這一說法正在深圳的民間收藏者中悄然傳播開來,而深圳市文化部門正在擬定一份《關于鼓勵民間收藏品“寄展”的實施辦法》,具體規定由國有博物館提供場地、民間收藏者出藏品的“寄展” 該如何運作。據悉,深圳的“寄展辦法”計劃在今年10月1日起實施,什么樣的藏品能進博物館展覽,什么樣的進不了,還有如果藏品在“寄展”過程中發生意外、出現糾紛了怎么辦,很快都能見分曉。
“寄展”符合當地收藏現實
能為自己的收藏開辦一座博物館,應該是所有收藏者的夢想,尤其對深圳的收藏者來說更有特殊的意義。深圳市作為國內最早的沿海開放城市之一,其經濟實力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然而與之并不相稱的是,這座城市只有19座博物館,平均60萬人才有一座。“深圳要建更多的博物館”,今年7月份,深圳市文化局專門召集專家,展開對促進博物館發展的調研。結果,專家們發現,在深圳收藏愛好者中,藏品達到了一定規模且文物價值較高,或者收藏數量雖少,但又不乏精品、珍品者只有50人左右,而可以在其中挑出藏品能夠達到辦館規模和水準的就更為少見了。
可能有人會覺得這種說法有貶低民間收藏之嫌,不過,深圳收藏家協會鄭志海副主席確認,據他了解,包括協會會員,深圳大約有1000多人以及其他經常進行收藏活動,深圳市的收藏隊伍相對于廣州、中山等廣東其他省市要小,雖然一部分收藏者手中藏有一些好東西,但相當一部分收藏者的藏品價值有限。
當然也不能說深圳收藏者開不了博物館,深圳第一家民營博物館——璽寶樓青瓷博物館一直是當地收藏界的驕傲。這家博物館收藏了不少具有歷史價值的瓷器,上千件展品儼然像一部我國青瓷發展史。然而據了解,璽寶樓青瓷博物館同樣也面臨著其他民營博物館所面臨的生存壓力,其所開的3間茶樓竟成為博物館的主要資金來源。
民營博物館的發展需要持續不斷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深圳雖然民間資本雄厚,但收藏家們對于開辦博物館最擔心的還是資金問題。相對于自己直接辦館而言,他們更希望政府能無償提供展覽場地,由藏家提供展品,藏品所有權不變。對此,專家也認為,由于目前深圳市民間收藏規模較小,國有博物館若能提供一兩個展廳,專門陳列寄展品,就可以滿足需求。
進館門檻該怎么定
雖然關于 “寄展”的有關規定要到10月份才能出臺,深圳的民間收藏者們卻早已是躍躍欲試。瓷器收藏家王先生現在就已經開始著手整理自己的藏品,希望能從中選出一部分送到博物館里去展覽。但是對于能不能合博物館專家的口味,他自己心里也沒底。當地收藏者們認為,博物館對“寄展”的民間收藏品設立一定的門檻也是很正常的,但是,藏家和專家各有各的眼光,難免在鑒定上會產生分歧。另外,他們擔心的是,“寄展”不同于一般性的展覽,把自己的藏品長年累月地放在博物館里,博物館怎樣才能讓他們放心呢?一些藏品保管、展覽安全等相關細節,如弄不好可能會成為一道阻礙民藏進館的無形門檻。
瓷器收藏家楊先生表示,他對“寄展”是舉雙手贊同的,但是博物館的想法不會與藏家們完全一致,過去博物館專家似乎對民間收藏具有否定的思維慣性,收藏者拿到博物館鑒定的許多瓷器都被“槍斃”了,此外,還有一個品位的問題。以瓷器為例,民間收藏者手中有很多好東西,有些甚至超過了國有博物館的收藏,但是包括一些偏冷窯口的藏品,博物館專家今后最好重新認識它們的價值。
深圳博物館的一位文物專家表示,“寄展”困難就在對藏品的鑒定上,專家把關嚴是為了避免對參觀者產生誤導,但是專家認為假的,收藏者就不高興。而博物館人力、物力的投入也很大,由專業人員寫展覽陳列提綱、布置現場、出書,更大的投入是在展柜加固等安全保證上。不但如此,博物館還要面對保險、賠償的壓力。他建議,博物館可以免費提供場地,但是展覽策劃、宣傳等后期制作費用應由收藏者來承擔。
藏品鑒定固然是關鍵,但如果博物館沒有可提供的展覽場地,“寄展”豈不是成了空談。一些收藏者想把自己的藏品送到一家有實力、有影響的博物館里去展覽,但是這些博物館能提供場地嗎?深圳市的博物館同時也面對香港地區和其他亞洲國家,各種展覽交流活動非常繁忙,深圳美術館展覽部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下半年的展覽都已經排滿了,沒有可以提供的展廳,如果要辦展覽至少需要提前半年的時間預定。
“寄展”會不會和博物館其他的場館利用活動產生沖突呢?鄭志海認為,要看博物館是注重形象品位還是經濟利益。現在深圳一些博物館里多進行的是一些藏品交流交易活動,但是很少有民間收藏展覽,他認為,博物館引進民間收藏精品,展覽有了吸引人之處,同樣也可以通過工藝品和研討講座等帶來收入。
深圳民間收藏界以往同博物館合作并不多,“寄展”更需要長時間的磨合,廣東省收藏家協會秘書長林向熾建議,雙方要制定一個詳細的合約,對細節運作加以約定。不過因為是嘗試階段,也只能是摸著石頭過河了。
讓民間收藏可以多條腿走路
民間收藏者同民間收藏者之間如何交流?民間收藏同國家收藏之間如何交流?“寄展”又給人們提供了一條新路子。鄭志海認為,如果深圳的“寄展”辦得好,一定可以吸引來周邊地區的藏家,其他城市也可能會效仿這種做法。
北京收藏者張蕾對“寄展”十分看好,他覺得國有博物館的學術氛圍有助于挖掘蘊涵在民間藏品中的美術、歷史、工藝價值。他還建議要給藏品進行必要的文化包裝、策劃、宣傳等,定期舉辦跟藏品相關的研討會等。對于北京能不能效仿,他認為北京國有博物館的館藏珍品傲視群雄,在北京實施“寄展”也就變得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了。但像深圳這樣的年輕城市,采用這樣的方式還能增加城市的歷史文化氣息,不失為一個可以鼓勵的做法。
讓民間收藏走進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走在了全國博物館的前面,該館宣教部主任趙幼強說,浙博對待民間收藏的態度就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通過博物館這個平臺,對那些上檔次,有品位的藏品進行展示和利用。他認為,收藏品在博物館展出更有氛圍,看的人更多,所以說“寄展”特別適合國情,目前國有博物館比較薄弱,民間收藏可以是有效的補充。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