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畫大師潘天壽一幅《松鷹圖》拍到880萬
國畫大師潘天壽一幅《松鷹圖》拍到880萬
國畫大師潘天壽一幅《松鷹圖》拍到880萬
2004年5月,在北京中貿(mào)舉行的春季拍賣會上,有一幅《松鷹圖》格外地引人注目,成為了各路收藏家的競拍焦點,在一番連續(xù)加價后,這幅《松鷹圖》最終以880萬元人民幣的高價成交。這幅《松鷹圖》就是出自潘天壽。為什么潘天壽的作品變得如此奇貨可居?為什么會在藝術品收藏界成為炙手可熱的珍品?他的畫作又有著什么樣的獨到之處呢?這位潘天壽究竟是什么人?今日的百年報道,特為讀者揭示國畫大師潘天壽的一生。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幾經(jīng)輾轉(zhuǎn)到昆明
1937年,由于日寇侵華,許多原本在內(nèi)地大城市的學校為了逃避戰(zhàn)亂,紛紛搬遷到了云南。1938年,日軍進攻武漢,威脅長沙,搬遷到長沙的杭州國立藝專不得不遷往昆明。
在國立藝專任教的潘天壽匆匆把自己的家小安排到了岳父家后,準備從浙江金華出發(fā),乘坐火車到昆明。但是,由于日本飛機的轟炸,鐵路被炸斷,潘天壽只好搭運鹽的汽車經(jīng)柳州、南寧、到達越南的河內(nèi),又從河口乘滇越鐵路火車。到達目的地昆明,幾經(jīng)輾轉(zhuǎn),潘天壽到達昆明時已經(jīng)是1939年了。
國立藝專到昆明后最早的安身之處是文林街上的昆華中學。但是由于校舍的問題,藝專又遷入了昆明市區(qū)內(nèi)的興隆街昆華小學。當時,因為條件的限制,藝專的師生住處分散,昆明市內(nèi)的大興街、興隆街、金牛街都有藝專學生的宿舍,潘天壽則居住在翠湖北路的宜孝巷。當時的辦學條件非常艱苦,一次,藝專的一名女同學在上學的途中遇到了匪徒,不但衣服被剝光了,就連油畫管也被匪徒誤認為是牙膏而搶去。潘天壽知道后悲憤交加,在端午節(jié)登西山時從來不喝酒的潘天壽一杯接一杯地喝,喝醉后在西山上寫了一首五律詩:苦雨無佳節(jié),相酬意倍親。天酣宜死醉,海渴任揚塵。眉鬢師陳老,江山血戰(zhàn)春。卿云應有旦,遲我古虞民。
國立藝專搬到昆明沒多久,昆明的巫家壩機場就遭到了日本飛機的轟炸,藝專只能又搬到了位于滇池東南岸的安江村,這個偏僻的山村依山傍水,風景極佳。
從小就喜歡臨摹在上海求師于吳昌碩
潘天壽1897年出生于浙江寧海,原名天授,字大頤,號阿壽。1903年,入村中私塾讀書。文章日課之外,還喜歡寫字,尤其熱心于臨摹《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小說插圖。1910年春,入縣城正學小學讀書,接受西式學校教育,課余喜愛書法、繪畫、刻印。在縣城紙鋪購得《芥子園畫譜》及數(shù)本名人法帖,成為他自學中國畫和書法的啟蒙教材,從此立志畢生從事中國畫。
潘天壽的出身很貧苦,他在農(nóng)村干過農(nóng)活,下過田,砍過柴。1915年秋,以優(yōu)異成績考取浙江省第一師范學校,赴杭州就讀。1922年春,到浙江孝豐縣(今安吉縣)高等小學教書。1923年春,任教于上海民國女子工校。1923年夏,兼任上海美專中國畫系國畫習作課和理論課教師。結識了吳昌碩、王一亭、黃賓虹、吳茀之、朱屺瞻,畫風向吳昌碩靠近。
潘天壽在上海期間主要求師于吳昌碩,他經(jīng)常利用教書空余到吳昌碩處,聽他指點。潘天壽學習很用功,二十幾歲就開始寫《中國繪畫史》。吳昌碩因此很器重他。潘天壽為人正直,生活節(jié)儉,直到晚年都是這樣。他也很少賣畫,一味搞學問和畫畫,他在藝術上非常嚴謹。
浙派畫家重骨氣,其作品一般都是劍拔弩張,鋒芒畢露。但潘天壽筆墨有力度而內(nèi)涵,他有個圖章,自嘲“一味霸悍”。他的作品又與某些文人畫不一樣,他從不游戲筆墨,而是非常嚴謹,因為他的氣質(zhì)是這樣,對什么事情都很嚴謹,寫詩時每個字都反復推敲。他有時一幅作品畫很長時間,下筆考慮很久,這與他的文人氣質(zhì)和人品是一致的。后來他一直在杭州的國立藝專教國畫。1971年9月,潘天壽在杭州逝世。
繪畫的風格特點 “大、重、奇、工”概括
對潘天壽先生繪畫的主要風格特點,有的評論者認為可以用“大、重、奇、工”四字來概括。大,指大氣磅礴,不是小手小腳的;重,是指有分量,不輕??;奇,指奇特,但奇而不怪;工,指功夫深,嚴謹精微而沒有雕琢的痕跡。用“高風峻骨”四字,似乎更能恰當?shù)馗爬ㄅ颂靿巯壬L畫藝術的壯美基調(diào)。潘天壽繪畫的這一藝術基調(diào),可以說是傳統(tǒng)繪畫重骨氣的審美趣味的繼承和發(fā)展。
五代荊浩曾說:“生死剛正謂之骨,跡畫不敗謂之氣?!薄肮恰?,乃指以線條為主要造型手段而成的剛勁結構,是實體;“氣”,乃指這剛勁的實體中到處流貫的生命活力和對人的精神的強大作用。潘畫中的“骨”堅強無比,而“氣’則極為浩大而剛正,于是就形成了其作品的高風峻骨的壯美藝術基調(diào)。這種藝術基調(diào)又是和畫家的高尚品格、剛直不阿的精神分不開的。 潘天壽的畫之所以有極高的成就,固然與他有高超技巧有關,但從根本上說,離不開畫家的高尚的人品和豐富、深刻的學養(yǎng)。潘天壽畫的高風峻骨的壯美風格,正主要孕育于畫家的剛正不阿的品格之中。
顛沛中堅持教學躋身“近代四大家”
1940年國立藝專搬到了重慶,潘天壽同師生一起,在顛沛流離中堅持教學。1942年,潘天壽兼任東南聯(lián)合大學、暨南大學藝術專修科及英士大學教授,1944年,任國立藝術??茖W校校長。1947年,辭去校長職務,專心教學與創(chuàng)作。這一時期,他的藝術風格更趨成熟,創(chuàng)作了一批精彩的作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潘天壽的藝術成就受到人民政府的重視,先后任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副院長,第1、2、3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浙江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浙江分會主席,還被聘為蘇聯(lián)藝術科學院名譽院士。1962年,他的書畫展在北京、上海、杭州舉行,引起強烈反響。這個時期是他創(chuàng)作上最旺盛最成熟的階段,多繪制巨幅作品。
潘天壽精于寫意花鳥、山水,偶作人物,兼工書法,而尤善指墨,畫風沉雄奇險,蒼古高華。其畫大氣磅礴,具有攝人的力量感和強烈的現(xiàn)代意識,與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并稱為“近代四大家”。在二十世紀文化和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他從中國繪畫體系內(nèi)部發(fā)現(xiàn)問題,并明確提出解決方案,真正從學術層面上捍衛(wèi)了民族傳統(tǒng),并以杰出的藝術實踐極大的豐富和發(fā)展了民族傳統(tǒng),借古開今,對現(xiàn)代畫壇影響深遠。
潘天壽歷任國立藝專教授、校長,浙江美術學院教授、院長,中國美協(xié)副主席,全國人大代表等職,一生著述豐富,對藝術思想、美術教育、畫史畫論、詩書篆刻等均研究頗深,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迄今影響最大的教學體系,被稱為近代中國畫教學的奠基人。
潘公凱談父親我的父親很執(zhí)著
現(xiàn)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的潘公凱是潘天壽的兒子,他說,父親是一個很執(zhí)著的藝術家,除了藝術,他對生活上的很多事情都不在乎,對物質(zhì)生活的要求很低,為人平和,從不對人吹胡子瞪眼,衣著也很隨便。
記得他在浙江美院當院長時,和門衛(wèi)站在一起,別人還認不出誰是門衛(wèi)。但他的精神境界很高,他始終把國家、民族放在心上,把個人得失置之度外,是一個典型的有著“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觀念的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不光是我父親,還有父親的摯友柔石等,在他們那個年代很多優(yōu)秀的知識分子都有這種抱負和素質(zhì)。這種大情操、大關懷,加上我父親有著家鄉(xiāng)寧海敦厚、質(zhì)樸、剛硬的傳統(tǒng)性格特征,使得他的作品流露出大氣、雄渾,平和中蘊含剛毅,有一種能震撼人的力量。
另外,他的個人素質(zhì)很全面,人品好,創(chuàng)造力強,除國畫外,書法、詩詞等都很精通,課也上得很好,所以從兒子的角度,我十分欽佩父親。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wǎng)”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nèi)容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需轉(zhuǎn)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wǎng)”水印,轉(zhuǎn)載文字內(nèi)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