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樂回應苦難
歡樂回應苦難
歡樂回應苦難
時間:2006-09-11 10:55:00 來源:新民晚報
市場
>歡樂回應苦難
梁邦楚先生是一位經歷過大起大落,至其晚年,幾乎淹沒無聞的畫家。中學和大學期間,有幸得到傅抱石、呂鳳子、張書旂等名家的親授和賞識,年方24歲即以作品入選首屆全國美展而一舉成名,可謂年少得志。1956年,通過招聘,從一名家鄉中專教員,一躍而成為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講師,隨即又以國畫《雄鷹》入選《蘇聯畫報》,成為與齊白石并列的三位中國畫名家之一,可謂中年復興。
然而,梁邦楚卻每每在其時來運轉的關口遭遇不測風云,這與其正直、耿介乃至疾惡如仇的性格有著密切的關系。上世紀30年代,由于拒絕上司索畫,梁邦楚被解除了南京教育部雇員之職。40年代,由于對國民黨省中教講習會主持人壓制言論自由不滿,甩碗抗議,被解除了丹陽正則藝專的教職;60年代,由于膽敢稱呼右派為“同志”,又被迫離開了中央工藝美院。在“文革”長達6年的“隔離審查”期間,梁邦楚竟3次逃往北京申訴,激怒了造反派,遭到了常人無法忍受的慘酷的刑罰。
梁邦楚的一生,幸運總是曇花一現,苦難與噩運卻永遠揮之不去。而在其最落魄的時候,竟至于要在溫飽不濟的貧困線上掙扎。然而,在梁先生的筆下,我們卻看不到半點的憂郁、苦悶、哀吟和憤慨。牽牛花叢中《颯爽》英姿、生氣勃勃的雄雞;伴著《荷香》,在嫵媚的柳蔭下扎猛子嬉戲的群鴨,《江南三月》中或翔或棲,絮叨著的一群八哥;《花香鳥語》中親密耳語的雙雛;以及畫面情調被題目點明了的《楓葉紅鴝鵒歡唱》,無不透露出律動的筆墨,輕快的節奏,愉悅的情調,靈逸的畫格,充分體現了梁邦楚先生對“天趣美、氣韻美、含蓄美、格調美”的藝術追求。
梁邦楚生于江西,終老于江西,一生仰慕八大山人,直到其晚年,仍有興致臨摹八大的作品,其仿八大之作,足以亂真。因此,人們總想在梁邦楚和八大山人之間找到某種淵源關系,以證明前者傳統根基深厚,師承不薄。然而事實上,梁邦楚的畫風與八大山人大相徑庭。八大冷僻、孤傲、清狂、反美學的繪畫語言和憤世疾俗的精神內涵,為梁邦楚的熱情、和諧、平淡、美善、大俗大雅所取代。盡管生活凄清,人生坎坷,世道不公,梁邦楚卻從不愿以怨恨相報。在其藝術創作中,他不僅像“而今識盡愁滋味”的辛棄疾一樣,切忌言愁,甚至更像莫扎特一樣,讓苦難成為栽培筆底幸福之花的養料。他始終保持著樂觀開朗和富于幻想的氣質,用他一枝輕音樂般的畫筆熱情地謳歌自然、謳歌春天、謳歌生命的“靈性、靈氣、靈魂”,為后人留下一筆美妙而豐富的精神遺產。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