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歷久彌香的“陳茶”
一杯歷久彌香的“陳茶”
一杯歷久彌香的“陳茶”
自古以來,雅致的茶文化總是和文人雅士相聯系。可是近來聽到一個驚人消息,在地處偏僻的浙江中部磐安縣大盤山區驚現一個古茶場,號稱全國絕無僅有,是中國茶文化的“活化石”。
國家文物局前局長呂濟民、著名文物專家羅哲文領頭的國家文物局、建設部專家團,日前曾對這個“隱藏”在深山里的古茶場進行考證。認為,像這種具有市場功能的古建筑在國內十分罕見,特別是有關茶葉市場的古建筑更是獨此一家,這對研究我國古代茶葉發展、茶文化和古代市場建筑藝術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羅哲文贊嘆,玉山古茶場堪稱我國茶業發展史上的一塊“活化石”。 5月25日,國務院正式公布了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磐安古茶場成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最近,省財政部門專門下撥了500萬元 的保護經費。
日前,我們來到了這個高山臺地作了一番考究,同時查閱了大量的資料,經過梳理,終將這一“活化石”的緣由因果理個頭緒出來。
古驛道旁古茶場
從磐安縣城驅車約40多公里就到了玉山。磐安玉山地處大盤山北麓,海拔在600米至800米之間,為火山形成的山頂臺地,其四周溝壑縱橫,而山頂則是丘陵地形。由深厚的火山灰形成基質的土壤,加上千百年來由于良好植被而形成的腐殖土,其土壤略帶酸性。這里終年云霧較多,是種植茶葉的理想場所。
玉山古茶場在玉山的玉峰山下,距天臺、新昌各50公里左右,歷史上地處由婺州通往天臺、新昌、寧波的古驛道旁。現存的古茶場分茶場廟、管理用房、茶場三個部分,建筑坐北朝南,自西向東依次排列,占地2900多平方米。關于古茶場已發現的記載可追溯至宋。這期間的七八百年來,古茶場也不知經歷了多少從建到敗、從興到衰的輪回,也不知見證了多少治亂興亡的歷史滄桑,能遺存至今實乃是不小的奇跡。玉山古茶場現存建筑為清乾隆辛丑年(1781年)由當地的名士周昌霽主持重修的。
最西端的是茶場廟,它是明代遺存建筑,主脊檐飾有雙龍圖案,主脊檐、二脊檐上下都刻繪著石灰雕與壁畫。歷史風雨在上面留下了斑駁的印記,有些壁畫已讓人覺得似乎是霧里看花。大門上方是周昌霽的手書“茶場廟”石匾。
與茶場一墻之隔的是茶場管理用房,是古時朝廷官員在此征茶、征稅辦公的場所。從管理用房旁邊的耳房轉出,古茶場便赫然在目。古茶場在空間上,給人最直觀的感覺就是一個四四方方的院子,其實是由“兩進、兩井、一門樓”組成。前后兩進房子均為五開間,中三間為廳堂,兩側為廂房。廳堂、廂房十四榀柱子圍成了一個大四合院(即大天井),均為二層樓房,形式為走馬樓。樓上臨天井四面是相通的廊,大天井里原本有一個飛檐翹角的戲臺,聽老輩們說,上有雕龍畫鳳、葫蘆定風叉等雕刻,精工細作,堪稱這里的建筑經典。從中間一進兩側的簡易樓梯拾級而上,樓上便是古時觀戲的觀眾臺。古時候,也正是在這臺子上,人們開展“斗茶”、“猜茶謎”等游戲。
歲月滄桑“陳茶”香
玉山古茶場的功能到底是什么?這也是眾多專家一直在探究的問題。《東陽玉山周氏宗譜》有這樣的記載:“先君子嘗訪之玉山,著屐同登茶場山,躡崖崚步,巖磴直躋其巔。茶場山者,故宋所榷茶地也,設官監之,以迎御命,曰‘茶綱’。”
從上面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出,茶場之設應早于宋代。在宋代,這茶場已經專門“設官監之”,也就是說在這里已經有了專門的官方管理機構。這個管理機構的使命是“以迎御命”,也即“茶綱”,就是負責挑選好的茶葉以供皇室宮廷之用。可見在宋代,這玉山茶場是具有很高地位的,不同于一般的古代茶場。
玉山的茶葉在歷史上產量是很大的,因此,列朝列代都很重視,唐朝設貢茶點采集貢茶,在明代時設“巡檢司”對其茶場實施管理,清代時,茶場由東陽縣衙派人進行管理。但到清代晚期,茶場的交易品種已經不僅僅是茶葉、白術等,糧食也歸入市場進行交易。現存茶場中的清咸豐二年“東陽縣正堂”立的《奉諭禁白術洋價稱頭碑》、《奉諭禁茶葉洋價稱頭碑》、《奉諭禁糧食洋價稱頭碑》便是最好的見證。但是在清末,由于國力衰弱,茶農生活日下,茶葉產量也大不如前。但即使這樣,仍然在“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產茶萬擔,銷杭、嵊、紹每擔銀十四元”。
古茶場由前后三進和兩側廂房組成,通面闊20米,進深37.56米,依次由大門、小天井、第二進、大天井、第三進組成。大天井里原有戲臺一座。整座建筑為清末民初重建,為一上下二層的樓式建筑。樓下為交易場所,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固定攤位,即是小店面的商鋪形式,這主要在廂房。據當地老人回憶,每間廂房即為一茶葉鋪,其茶葉鋪在出茶時節收購茶葉,平時則做糧食藥材的生意。一小間房子即為一店鋪,里面十分簡陋,只不過是一張桌子加幾條凳子及秤、斗、方籮諸物而已。另一部分為散攤。后來茶葉和藥材衰落了,這市日也便沒了。
樓上的結構為四面通連的走馬樓,即樓前面用廊連通,使第二進與第三進之間通過兩邊廂房前的走廊相連。其整個樓的功用可分為三個部分:一是前面的廊為整個建筑樓的通道,便于樓上各個部分的聯絡。二是“斗茶”之所。據當地老人回憶,每年春秋茶葉上市之際,由官府派當地管理茶場的官員主持“斗茶”。當地茶農將各色不同等級的茶葉送至樓上,當場沖泡,根據茶葉的色、形、味、香等確定茶葉的等級以及價格,上品的悉數收入“貢茶”,其他的則由各地匯集而來的茶商進行自由交易。這“斗茶”的場地便是第二進樓上,其上空曠。只是在“斗茶”時放一些八仙桌與椅凳之物。三是樓上的其余場地,諸如兩側廂房與對面(即第三進樓上)均構成小間,以供各地茶商住宿及堆放茶葉之用。
玉山古茶場在當地茶農心里一直有很重的分量,每年都有一些民間風俗活動。據當地老人回憶古茶場的重要集會,主要為春社與秋社。每逢社日,十里八鄉的農民都集中到古茶場前舉行迎龍燈、豎大旗活動。尤其是豎大旗,也是獨一無二的。這大旗便是龍虎大旗。農歷十月十六日,從各村來的大旗均豎于廟前田畈中,主桿一根,撐竿60根,放松索8條。竹竿分上下兩段,下段為一根大杉木做成,長2丈7尺;上段是一根特大毛竹做成,套在下段之梢,銜接處用9個鐵環緊扣。60根竿頭高于套接之處,似傘架。主竿頂旗頭,旗頭下系麻繩8根,為旗索,備豎旗時用。旗面套在主竿上段,用綢300丈做成,上繪龍鳳花鳥,邊飾翠布。旗竿下端有井字形腳架,供迎豎時扛抬。參加迎豎者稱旗腳,每面需120個壯漢。豎大旗時,緊鑼密鼓,喊聲震天。豎起后,由眾人扛抬,徐徐繞場一周,爾后固定于場上。豎大旗也成為古代當地文人歌詠的題材,有周顯岱的《竹枝詞》為證:“十月中旬報賽忙,茶場人得看場旺。載羅百幅為旗幟,高揭旗竿十丈強。”可見當時豎大旗是何等的壯觀。
“霧鎖千茶樹,云開萬壑蔥,香飄千里外,味釅一杯中”。伴隨著歲月滄桑,古茶場猶如一杯釅釅的陳茶,為我們的茶文化歷史增添了厚重和久遠。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