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與大自然的交融——讀劉建民的山水畫
心靈與大自然的交融——讀劉建民的山水畫
心靈與大自然的交融——讀劉建民的山水畫
劉建民 的山水畫,在理性的構成中,更注重情感的抒發。看他的畫,總會不知不覺地被引向蒼翠的峰巒間,蜿蜒的石徑上,奔騰的小溪邊和柔曼的云霧中。 他喜歡洋溢著生命力的春山吐綠,迷戀夕陽下的故園新居,以及萬山紅遍的秋日山巒和朔風撲面的太行山谷,畫家視山水為生命,山水成為他畢生謳歌的對象。他的山水畫既保留了北方山水的渾厚、深沉,又融入了南方山水的清新、秀雅。
中國山水畫藝術,從隋唐到宋元明清,在這漫長的一千三百多年發展史中,形成了自己獨特而完美的表現體系,曾一度成為中國繪畫史的主流。在中國畫創作題材、形式、風格繁富的今天,山水畫仍深受人們的偏愛和喜歡。山水畫傳統的理論和技法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但古人之須眉不生今人之面目,天下的名山大川,變化多端,風格各異,僅依賴于傳統技法是難以表達的。 看過 劉建民 先生作品的人,都情不自禁地被他獨特的表現手法所吸引,畫面有似西畫般的細密和逼真,又以傳統文人畫特有的水韻墨味對嚴謹細密的畫面形成補充,使物象不僅具其形,而且更傳達其自然生命的狀態。
劉建民 先生近期的創作,我們權且稱為工筆重彩山水畫。雖然也顯示出畫家講究筆法墨韻,但終究不是傳統意義的文人山水畫;雖也有或濃或淡的色彩,但不是傳統青綠山水畫;雖表現山水樹石的質感、肌理,但不追求油畫或水彩風景那樣的筆觸。 他的重彩山水畫是中國畫的功底和現代思維的結合,具有獨創性,其繪畫思維、形式和語言告訴我們中國畫必須堅持自己的傳統。他 從中國傳統山水畫起步,追尋于李唐、范寬,覓跡于遠山、幽谷,把江南的酣暢、靈秀和靜美融入太行山的陽剛、蒼茫和高爽;既磨礪傳統筆墨又兼顧現代構成,是自然節奏與人文節奏的統一。中國傳統繪畫講究以行媚道,寄物明志。從他一幅幅作品中不難看出畫家不是簡單地再現自然,而是出于一種對自然山川的眷戀之情,抒發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其作品中,太行山的四季晨昏呈現著不同的面貌,有杏花春雨,紅葉秋歌,寒林雪景;有晚霞染紅的遠山,白云深處忽隱忽現的峰巒,每一幅畫都是大自然的無私賜予,每一幅畫都傾注著他贊美自然的情感。他認為一切技藝都是為了表現的需要,技藝一旦脫離藝術家的思想便失去了生命。繪畫是視覺藝術,首先應該愉悅人的視覺。他沒有采用時下流行的抽象符號,而是采用了人們易于接受的工筆重彩形式。
傳統山水畫最重意境的表達, 劉建民 先生的作品 “ 意多于境 ” ,是偏于 “ 工 ” 而兼帶 “ 寫 ” 的 “ 意境 ” 。他用筆墨寄予山水無限情意,走遍了南北山川,無數次的寫生,再經過整合、重組和提煉,創造了山水畫的“無我之境”。其山水畫的另一個特點就是為觀者構筑了一個精神家園。在追求回歸自然,反樸歸真的當下,他的山水畫在大自然被框定的靜穆中追求永恒的超脫,為心靈建構綠洲,為精神尋找家園。他的近作《左權縣志》、《秀嶺草香》和《圣土》等就是這樣一方人間凈土,這樣一處放牧靈魂的綠洲。其山水畫意境不是虛無縹緲無法依托的彼岸,而是一個實實在在可游可居的世界。
古代山水畫多采用全景式構圖,追求大山大水的描繪。 劉建民 先生的創作在控制宏觀的同時更注重山川的局部描繪,在空曠雄渾中見精微。精微刻畫與豪放寫意形成強烈對比,既增強了畫面的節奏和韻律又增強了畫面的空間與深度。他畫蘊含著自然造化之美、渾厚蒼拙的山川巨石,也畫恬淡自然,充滿野趣的小品,溪水潺潺從山澗逶迤流來,繞山遠去 …… 給觀者留下充分的遐想空間,使得畫家和觀者的心靈得以溝通和交流。
筆墨是中國畫的靈魂。畫家作品中的筆墨已不僅指技法,更不是工具,而是一種創作意識和藝術理念,筆墨的內涵已經超出了中國畫藝術形式本身的意義,成為風格的載體。在他的許多作品中,都運用了嚴謹、工整、縝密、細膩的表現手法。他用工筆的線描刻畫草木的蔥籠和巖石的質感,于精雕細琢中透出陽剛之氣,在萬物交響中蓬勃著生命的律動。傳統筆墨強調 “ 骨法用筆 ” 就是用線造形立其 “ 骨 ” ,從而界定景觀物象的整體框架,他作品中的線不是鋒芒畢露而是融于山石之中,這些隱含的線不僅立 “ 骨 ” ,而且寫 “ 神 ” 。“沒骨”卻處處有“骨”。他把筆的功能發揮到無以復加的程度。整個作品的形式感和韻律美幾乎全從層層渲染中呈現。真正達到了筆隨意進,意從筆出的意境。
劉建民的山水畫多是綠色的。山水、云樹都是綠色生命集聚的空間。即使是蒼老的峰巒,在墨分五色中依然有綠色的醒悟,它承載著綠色從遙遠的歷史中走來。有時,畫中用色是赭石、硃磦,卻依然滿目綠瑩,綠色撲面。 畫家既注重墨的濃淡、干濕,有時又大膽地改墨為色,從而形成大片的色塊,氤氳的色團。如《故園新秋》中的層層紅葉;還有《碧山清流》中的淡淡遠山。這就使他的山水畫獲得了更加寫實、更加逼真的藝術效果。尤其在畫面的核心部位筆、墨、色兼具,以西畫般的精密曲盡山水草木的天然形態,使他的作品色彩明麗,氣韻生動。
精神走向的當代性也是劉建民作品的一個突出特點,一些作品融入了現代構成手法,那些若隱若現的色塊分割和文字,如碑文般出現在畫面中,帶給讀者一股悠悠的懷舊情思,但他的山水畫總體給人的感受是情緒飽滿、昂揚向上、充滿生機與活力。他筆下的春景,青山白云,洋溢著成長的喜悅,他畫的秋天, “ 不似春光,勝似春光 ” ,充滿收獲的豪情,絕無衰颯悲涼的況味和傷感凄愴的情懷。 水是畫中詩,山是詩中骨。他帶著感情畫山水,總是讓人在讀畫的時候感受詩的語境。有時如一首稚趣的童謠,有時又如一首夕陽的唱晚。總讓人感到詩情化山水、詩魂落丹青的詩意美。
在藝術多元的今天,他不逐潮流,在山水畫領域辛勤耕耘, 近年來,其作品多次在全國性展覽中獲獎,眾多作品倍受收藏家的青睞。
有人說,劉建民的山水畫畫的是山水精神,他讓山水的精神在時空調遣、歷史敘述和大自然的組合中表達得時而坦露,時而含蓄,時而躍然紙上,時而隱匿于煙云漫涌之中。不管是畫得顯山露水,還是云遮霧障,他在畫中注重養育山水精神。山水畫是有精神的,劉建民的山水畫是心靈與大自然的交融,精氣神彌漫在他創作的青山綠水中。
2005 年 7 月完稿于逸嘉園寓所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