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不是走向西方—關于中國畫創新的思考(劉建民)
走向世界不是走向西方—關于中國畫創新的思考(劉建民)
走向世界不是走向西方—關于中國畫創新的思考(劉建民)
中國畫走向世界是許多人所關注的問題,古老的中國畫藝術經過幾千年的積淀、延續已形成其獨具特色的民族藝術形式。作為本土藝術的中國畫,早已為民眾所接受而根深蒂固。如今,在開放性世界的大環境中,中國畫走向世界亦成為必然。為適應時代潮流,使中國畫早日確定其現代畫貌,中國畫改革與創新也以多元化趨勢蓬勃展開,或借古開外,或融匯中西,或拋開傳統筆墨而另辟蹊徑。顯露出無限的生機與活力。
在中國畫創新的變革中,充分吸收西洋畫的表現方法而豐富中國畫的表現力,是許多畫的求索之路。需要指出的是,倘若對中國畫的創新缺乏足夠的認識,則難免在這條路上將中國畫引向歧途。比如,一些所謂中國畫的革新者,實際上是在簡單地摹仿西方繪畫,以西畫的造型、色彩觀念及技法來改造中國畫,或以西方的觀念指揮中國的材料工具作畫,以至于完全拋棄點線立骨、意象造型等中國畫的精髓。這種所謂中國畫的創新實則是在以西方人的好惡為標準,以為走向西方的畫廊、博物館,為西方人所賞識,才是中國畫發展的最終歸宿。認為走向世界就是走向西方。所謂中國畫的創新是以割斷歷史、否定民族自我為代價的。
應當指出,中國畫的創新與發展要始終保留其民族的獨特審美意識。在學習西洋畫的問題上,吸收與借鑒決不是效仿和復制,決不能以西方人的價值觀和審美觀來改造中國畫。以為走向世界就是走向西方,則是將中國畫的發展引向了歧途。須知,西方不是世界的全部,世界文化藝術亦不是由西方來主宰。走向西方并不等于就走向了世界。中國畫體現的是一種東方精神,它是中華民族文化所獨有的不同于西方繪畫的獨立藝術形式,是世界繪畫藝術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凝結著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以上的東方人的審美意識。正是由于東西方民族文化傳統的不同,才形成了人類藝術史的流變和各民族藝術精神的差別。作為中國文化品格的塑造者,道家和儒家各自在解決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中不約而同地提出了親和與中庸的方案。這一恪守中道的原則孕育了中國傳統的繪畫藝術。點線立骨、意象造型,妙在似與不似之間代表了中國傳統繪畫的審美特征。而西方藝術則是與之全面對立的另一極。基督教統治的中世紀,自然 ( 甚至包括物質性的肉體 ) 成了形而上的靈魂的征服對象。即使在今天,西方人一直為自己作為自然的主宰而驕傲。這種人與自然的對立同樣制約著西方繪畫藝術的發展與演變。嚴格地講,世界上沒有絕對自生自滅而又高度發展的民族文化,任何民族藝術都是在不斷地吸收和融會外來藝術而存在和發展的。但這種吸收應始終立足于自我,始終保持本民族文化藝術的特色。所以在中國畫借鑒西洋畫的問題上,融合與消化則是更重要的。所謂新的藝術形式的創造應始終體現民族的本土特色,任何貶己而崇外的創新都是民族虛無的失去自信心的藝術。
中國畫借鑒西畫的前提必須是立足自我。既然它還叫中國畫,就不能割斷其歷史,不能改變其以書入畫、點線立骨、意象造型等體現著民族獨特審美意識的本質特征。 1995 年 3 月,“米羅·東方精神——米羅藝術大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辦。西班牙的約安·米羅是享譽世界的繪畫藝術大師,他的抽象藝術曾經對歐美的抽象繪畫產生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從米羅的作品中,我們體會到了東方藝術與美學思想對其作品的重大影響。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米羅吸收東方藝術中的傳統水墨技法,以墨、毛筆為工具,墨筆縱橫,揮灑自如,創造出了融會著東方文化禪宗、哲理、書法、水墨技法的審美意味的繪畫形式。米羅的成功至少給我們兩點啟事,其一,證明了東方藝術的現代價值所在;其二,是一種獨立的民族自我意識的體現。一個西方人尚能從東方藝術中有所發現,我們又有什么理由而妄自菲薄呢 ? 中國古今藝術乃至整個東方文化中有中國畫創新所取之不盡的營養。對西方繪畫藝術的吸收,只能是借鑒而不能被其改造和同化。在無神論一統天下的今天,西方的人已從神變成了惡魔,靈與肉的失衡導致了人與自然、人與人等關系的全面對立。“他人即地獄',海灣戰爭的發生,北約對南斯拉夫的武力威懾,昭示了當代世界人與人生死敵對的關系。西方人同樣將自己的文明價值視為全人類的最佳準則。鑒于此,任何自覺或不自覺的自卑意識的出現,都可能招致中國畫創新中自我否定意識的泛濫。中國畫走向世界既需要東方人了解西方,也需要西方人了解東方。這里固然有中國畫自身的問題,也有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因素。中西融合之路或許能走通,但欲速則不達,有主觀努力,更應順其自然。隨著中華民族的崛起,中國畫走向世界必將成為現實。大路一條條,效仿西畫決非中國畫的出路,搞不好定會將中國畫引向歧途。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