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出筋骨寫精神-劉建民
抽出筋骨寫精神-劉建民
抽出筋骨寫精神-劉建民
“西風落日草斑斑,云薄秋客鳥獨還。兩鬢霜花千里客,馬蹄又上太行山。”這是明代文人與謙時任山西巡撫,視察晉中太行山所作。晉中大地,有雄渾博大的太行山脈,亦有一望無際的黃土高坡,這里有光榮的歷史與豐厚的文化遺存。金秋十月,我與同學赴晉中山區寫生。短暫的十幾天,換來了太多的收獲。
到生活中去提煉山水畫的創作素材,是前輩的成功之道。石魯發現了黃土高原的美,李可染大師創造了“黑山黑水”藝術。面對生活,我們又能發現什么?這是當代畫家所面臨的問題。
尋找個性化的紙墨語言與獨特的構圖形式,是構成山水畫最基本的視覺元素,但最深層的問題是如何表現山水畫的意境之美。從根本上講意境是山水畫創作中特殊的心與物關系的結合。它只能在作者對創作中心與物關系的認識達到一定的高度才有可能生成。我國繪畫進入南朝,在繪畫發展和理論認識的影響下,開始明確的觸及到心與物的關系,但還不曾去得信物關系的辯證統一認識。南北朝之后,隨著不同階段師心或師物的偏重及其關系的變化,人們在認識上不斷總結提高。張璪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就是魏晉以來心物關系、審美主客體認識上的一次比較辯證全面的總結。也正是這種比較辯證的觀點為唐代繪畫意境認識的初成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認識基礎,也為以后中國繪畫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空間。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就是不僅要“觀于物”,還在于“得愈心會于意”,“觀于物”,不只停留于直接的感觸 , 是要經過感覺進一步與人的內心相連。“中得心源”是對造化之再造化形成得于心的“意象”。它非一般的象,它得于物之理、物之性、物之情,達到“入神通圣”、得意、得神地意境高度。對景寫生是取舍、提煉、感悟的初級創作過程,需要對景物有深刻的觀察理解,曉之于理動之以情。理于情的溝通對畫家的自身學養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故此,畫畫就是畫學養,“畫如其人”的道理也正在于此。一位江南文人,兩鬢霜花的千里來客,透露出“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壯心,分明是為太行山的樸實、雄厚與博大之精神所動。山水畫的意境如同作詩,太行山崇高博大;黃土地渾厚樸實;生活中的苦悶、迷惘;宗教的神秘等等都可以作為意境的表現盡情發揮。左權縣的武軍寺村是抗戰將領彭德懷與左權的居住地,這里的百姓曾與八路軍一起為抗擊日寇血染山河,寫下了光輝的史篇。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國家發生了巨大變化,就是這個為革命作出如此貢獻的小山村,鄉親們仍過著并不富裕的生活。因為花不起電費,點了幾年的路燈不得不斷掉。村民們卻依然提念著當年的“老彭”,沒有抱怨與嫉妒,他們最迫切的愿望是上邊能給點錢,把彭德懷住過的將要坍塌的房子修一修。大山見證著歷史,人民續寫著崇高于壯美。這情與境、神與韻全在其中了。
我等都曾研修于北京畫院王文芳工作室,先生的修身治藝之道影響之深。以獨特的筆墨技法和構圖形式創作出高品位的山水畫作品,是共同的追求。此為晉中之形部分寫生小作,編輯成冊以供師輩及各位同仁賞品評,借此贅述以為序。(晉中行寫生集自序)
2003 年 11 月 13 日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