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拍逐漸升溫 藝術品拍賣市場誰說了算
秋拍逐漸升溫 藝術品拍賣市場誰說了算
秋拍逐漸升溫 藝術品拍賣市場誰說了算
隨著天氣的轉涼,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秋拍”將逐漸升溫。據筆者所知,在國慶節前后的這兩個月內,榮寶齋、華辰、瀚海等知名拍賣公司都將有大動作,這是中國社會穩定、經濟繁榮的一個縮影,盛世收藏,是好事。
但是,所有好事總是伴隨著一些不健康的因素,給好事蒙上一些污垢。藝術品拍賣市場上,一幅畫是真是假,作者說了不算,這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據媒體報道,近日“畫僧”史國良先生遭遇一件煩心事:在8月下旬的一場拍賣預展中,史國良發現自己的3幅畫作中有兩幅是假畫,他馬上與拍賣公司聯系說明此事并要求撤拍,誰知拍賣公司以經過鑒定3幅都是真畫為由拒絕了史國良的要求,并且堅持將畫作進行了拍賣。于是,“畫僧”史國良將拍賣公司告上了法庭。
這就引出了一個嚴肅的話題:藝術品市場特別是書畫市場,其作品的真偽究竟誰說了算?
一般來說,一幅書畫作品,就是作者的一片心血結晶。許多成功的畫作,是作者集多年積累嘔心瀝血而成。有時,畫家把自己的畫作看得比親生兒子還重,這一點都不奇怪。因此,自己的畫作上了拍賣市場,自然企望買家慧眼識珠,用價錢體現出其作品本身的價值。
但是,署了自己大名的畫作上了預展,自己卻不知道什么時候畫過這樣的畫,拍賣公司還硬要說就是你畫的,是經過鑒定的,這豈不是咄咄怪事?
史國良遇到的這件煩心事,并不是個例。近年來,隨著我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活躍,書畫家們頻頻遭到假畫的侵擾,已故的如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劉炳森先生,健在的如著名畫家范曾先生、吳冠中先生等,都曾飽受造假者的侵擾。這是一個老大難的問題,其中最令人整不明白的是,為什么畫家本人都說這幅畫“不是我畫的”,而拍賣公司硬敢說這就是真的,還一再強調是經過鑒定的?這里面的一個核心問題是,在我國,書畫(或者延伸到整個藝術品市場,包括古玩)的鑒定,究竟隱含著多少內幕,所謂的鑒定依據是否科學可信,鑒定結果的真實率能夠達到的百分比有多少?
事實證明,中國書畫的鑒定環節,存在的問題不少,不然不會出現作者說假而鑒定為真的現象。這個問題不解決,或者愈演愈烈,就會泛濫成災,其后果將是嚴重影響中國書畫在世界拍賣市場的信譽。而沒有誠信的市場,其作品的價值就會大大降低,即便是真正的精品之作,也會因大量的贗品卻鑒定為真而受到影響。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有人呼吁從根子上解決,就是修改《拍賣法》。《拍賣法》第五章第61條的表述是:拍賣人、委托人在拍賣前聲明不能保證拍賣標的的真偽或者品質的,不承擔瑕疵擔保責任。這就意味著,拍賣公司沒有義務保證所有拍品保真。許多公司對收來物品的鑒定都是自己公司認定的“專家”說了算,這就難保有假。
按約定俗成的規矩,藝術品市場是個比學識、比眼力的地方,真與假都靠賣家和買家的眼力來判斷。只是有一條筆者不明白:為什么連作者本人都說不是真的畫兒,而拍賣公司卻敢照拍不誤呢?
針對此,筆者有兩條建議:一是在《拍賣法》中補充條款,凡在世藝術家的作品拍賣,其真假以藝術家本人的判斷為準。二是借鑒一下國外的藝術品拍賣市場經驗,因為歐美發達國家的拍賣市場明目張膽拍贗品的情況很少。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