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設計”展現當代藝術之魅
“超設計”展現當代藝術之魅
“超設計”展現當代藝術之魅
經過了10年的風風雨雨,昨晚開幕的每兩年一屆的第六屆上海雙年展開始用當代藝術手段來關注和貼近公眾。當代藝術的評判標準雖然很難界定,但個性是最需要強調的,體現的是藝術家對當下特定時期和特定事件的個性解讀。為期兩個月的本屆雙年展不僅吸引了來自26個國家和地區的96組藝術家的118件(組)作品參展,更有來自美、英、意、韓及中國的6位策展人共同“排局布陣”,使觀眾得以集中“品嘗”這場豐盛的當代藝術大餐。 ——編者
當代藝術匯集于上海
與上海大街小巷里飄揚著的雙年展的招貼旗相呼應的是,這些日子,上海幾乎成了當代藝術的海洋——根據記者的粗略統計,從本周開始,上海大大小小各類藝術展就有30余場——這還不包括那些林林總總的藝術家個人展。上海多倫美術館、正大藝術中心、劉海粟美術館、外灘三號滬申畫廊、香格納畫廊、奧賽畫廊……都推出了富有當代藝術氣息的展覽,其中尤以外灘三號推出的《城市進行式?現場張江》和在劉海粟美術館舉行的《新界面up一代登陸展》引人注目,前者由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任總策劃人,云集了20余位當代最著名的建筑師、公共藝術家、環藝設計師、觀念藝術家、城市研究學者等,用藝術的形式來探討“高科技園區”這一城市肌體發展模式;后者則是以“卡通”的形式映射當下物質化、虛擬化、游戲化的時代,參展的23位青年藝術家包括已在紐約、香港藝術市場鼎鼎大名的季大純、李繼開、陳可等。
文化之都利物浦來了
按利物浦雙年展策展人BryanBiggs 的話來說,已經800多歲的利物浦,“在19世紀也曾經歷過上海一樣的變革,也曾努力尋找歷史與創新、創造財富與社會責任之間的平衡”,而利物浦也在努力使自己的城市在2008年成為歐洲文化之都,就像上海將在2010年召開世博會一樣,擁有強烈的使命感。兩個如此相像的城市,應該是有很多共同語言的,何況是用藝術來表達自己思想的藝術家。于是,電影、裝置、設計、聲音、照片等等都被使用了起來:一套長長的照片,記錄了利物浦市民在公車上的種種表情;兩臺并列的液晶電視,放映著上海、利物浦類似的兩個街頭上人們的不同表現;更讓人驚訝的是聲音藝術家PhilpJeck,用舊電唱機、現在電聲樂器混雜出了美麗而又怪異的音樂——更離譜的是他的一個聲音作品是各種場合的錄音,直接錄在Ipod里面,然后拿個音箱放出來就行了……雖然很多現場觀眾一下子也沒發現這些作品同“超設計”有什么聯系,但起碼表明了上海雙年展同國際展事接壤的一種狀態。
上海雙年展開始“吆喝”
前段時間,有媒體曾就上海雙年展是否也需要做營銷進行過討論,本屆雙年展比起往年,明顯加大了宣傳的力度。且不說前前后后光新聞發布會就開了三次,做網站、做宣傳冊、印圖錄……在上海人民廣場附近,在南京西路上,到處都是雙年展的彩旗,前些天,雙年展還專門做客上海著名的財經類電視節目《頭腦風暴》,亮了一回相。在前天的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美協主席方增先說“雙年展已經成為上海隔年一次、欲罷不能的慶典”;上海影視文化廣播管理局副局長劉文國說“雙年展將為2010年世博會提供借鑒”;上海美術館執行館長李磊強調說“雙年展有來自25個國家和地區的藝術家參展,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媒體”。而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更是在首次發言闡釋“超設計”的含義之余,又一次拿起話筒表示:本屆雙年展貼近大眾,像中國建筑中的斗拱、超女形象、瓷器圖案做的云梯等都是大家很熟悉的,絕對是一場好看的雙年展,同時,上海雙年展還與2日的新加坡雙年展、8日的韓國光州雙年展共同組成了亞洲雙年展巡禮。而且,許江還強調,歷屆上海雙年展已經取得了不錯的影響,像第四屆“都市營造”曾引發各地城市建設的自省,第五屆“影像生存”后出現了超女等傳媒制造的熱點等。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