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市場轉型做"投資人"還是"交易人"
藝術品市場轉型做"投資人"還是"交易人"
藝術品市場轉型做"投資人"還是"交易人"
2003年以來的中國藝術品市場經過了不間斷地激變,已經逐漸完成了從收藏性的初級市場向投資性的中級市場的歷史轉型。然而正如專家們所預測的那樣,轉型則意味著一個動態的過程,其本身自然也會帶來不確定的風險以及矯枉過正的弊端。
事實的確如此,在當下的中國藝術市場中,藝術投資的理念甚囂塵上,已成為了一種壓倒一切的聲音。中國嘉德四季書畫部經理郭彤說:“2003年之前我們還
是可以發現不少從個人趣味出發的所謂‘收藏者’,但是現在市場中更多的是投資人,他們今天買了,明天如果漲價了,肯定會賣出的。”作為以拓展與維護長線客戶為目的的畫廊,也越來越不敢把藝術品賣給這些“投資人”了,因為瘋狂逐利的本質可以使得這些“投資人”毫無顧忌地將從畫廊買來的藝術品隨即再次投向市場,而他們打著的“藝術收藏”旗號更像是一種砍價的策略或者說是欺人的借口。藝術家可能會在開始的階段熱情地“擁抱”這些“投資人”,或許“投資人”手中的大把現金以及關于市場價格實現的種種承諾就是誘惑,而“投資人”對有價值資源的急功近利更可能不斷地放大著這些“誘惑”,然而過不了多久大多數藝術家就會有“痛不欲生”的感受,因為藝術家將會要額外地、獨立地、長期地承擔維系市場高價的責任,而那些信誓旦旦的“投資人”早就已經清倉出貨,并躲在一邊“偷著樂”呢!
然而在此我們無意給予太多的惡評,因為這只是某種客觀現狀,或者從長遠來看也只是某個發展階段中的特征。事實是中國藝術品市場總會走向收藏與投資兼容的成熟市場,也只有到了這個階段“藝術投資”的理念與方式才能最終成型。
從更深的層面上加以解釋,則可以通過與西方的比對而得出更有意思的結論。在西方,投資已經成為一種社會性的習慣,成為了一種“以錢生錢”的賺錢方式。因為在西方人的觀念中,掙錢(earn money)是憑自己的努力工作來獲取收入,賺錢(make money)則是依靠自己的資本去獲取收入。在大多數情況下,西方的藝術投資人會聘請自己的藝術顧問,通過藝術顧問來確定長線投資、短線投資的目標與比例,而在市場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的時候,藝術顧問還會提醒藝術投資人去選擇一些較為穩健的投資目標。一些更為專業的藝術顧問不僅懂得消費支出、保險學、投資學、稅收、利率、國際貿易等九個方面的基礎知識,更在把握藝術發展潮流、對藝術品價值的研判等方面卓有遠見。與此同時,專業的藝術顧問不僅僅為客戶制定某個階段的投資規劃,而且還涉獵長線投資的目標設定與實施、風險管理與風險規劃,甚至是個人稅務籌劃及藝術遺產規劃的領域。
事實上西方藝術顧問所涉及的諸多領域無疑真正構成了藝術投資的體制系統,當然就是在西方這種體制系統仍在建設之中,遠未達至成熟完善。與之相比,中國目前的“藝術投資人”并不能真正稱之為“投資人”。
因為他們的目的往往關注短期收益,他們的行為往往是單槍匹馬。他們自身沒有判斷力,完全受制于所謂的市場傳聞,因而被稱之為“用耳朵買畫的人”。他們對任何有潛力的藝術家作品和藝術項目置之不理,卻盲目跟從市場的熱點。他們甚至往往不顧及藝術品市場高昂的交易成本,熱衷于頻繁地交易,而不是中長線的持有。從這一點而論,與其稱之為“投資人”,還不如說他們是“交易人”了。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