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上海雙年展構架第二部分“日常生活實踐”藝術家(8組)
2006上海雙年展構架第二部分“日常生活實踐”藝術家(8組)
2006上海雙年展構架第二部分“日常生活實踐”藝術家(8組)
1、Hans Op de Beeck 漢斯•貝克
漢斯•貝克 比利時 T-市場 雕塑 影像 Hans Op de Beeck Belgium T-Mart sculptural video installation, mixed media 8 x 9 meter, 1,40 meter high Courtesy: Galleria Continua, Beijing (China)
漢斯•貝克 比利時 場所(5)雕塑 影像 Hans Op de Beeck Belgium Location (5) sculptural installation, mixed media 12 x 24 meter, 4,20 meter ceiling height Courtesy: Xavier Hufkens Gallery, Brussels (Belgium) Collection: Towada Art Center, Towada (Japan)
Hans Op de Beeck是比利時建筑設計與都市生活領域中最活躍的年輕藝術家之一。本次參展的《T-市場》是一件令人驚異的錄像裝置作品,表現了一個巨大的超級市場模型。模型本身具有“真實”的物質性,但比模型本身更意味深長的是,明亮的變化著的投影所制造的親近的虛幻感。該作品最大限度地觸及到了設計的寓意及其結果,從而超越了都市的概念,最大限度的深入到了我們的生活。現代建筑割裂了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系。比如超市,物質極大豐富的場所里充斥著熱鬧的冰冷,這里只有人與商品的關系、人與商標的關系、人與價格的關系,因此,愈超愈冷漠,愈超愈不知所措,在超市中的人群,即便籠罩在璀璨光環的超照耀下,超物質天堂也不過是一個冰點以下的現場。
2、幾米 Jimmy China Taiwan
幾米 中國臺灣 四季(120張) 綜合材料 Jimmy China Taiwan Four Seasons(120 pieces in total) Mixed Media 34cm X 22cm
幾米 Jimmy 四季 Four Seasons (2006)
幾米以劇場形式建構了十組場景加上十組人物,交織出大都會中的各種可能性交疊。
城市都會場景中的許多角落,儲藏著大家的共同記憶,每個人在相同的地方上演著自己的故事。
作品設計成三個軸線,劇場式的框裡人物與景物凝聚成細膩的圖畫,藉著串連的展示,將10-12幅畫面連接成一段故事,十字交叉地和另外的許多故事重疊。多層時間的軸線與空間的軸線交互結構成一個小世界,呈現生活中的或然率的聚合現象。
3、Marnix de Nijs 馬聶克斯•尼杰斯
馬聶克斯•尼杰斯 荷蘭 跑步機 多媒體、threadmill、投影 Marnix de Nijs Netherlands Run Motherfucker Run Multi-media, threadmill, projection Courtesy RMR_organization, Rotterdam, The Netherlands
馬聶科斯•尼杰斯(Marnix De Nijs)
1970年生于荷蘭阿赫姆(Arnhem)。現居荷蘭鹿特丹。
馬聶科斯•尼杰斯的《跑步機》(Run Motherfucker Run)是一件互動裝置作品。在這件作品中,任何身體條件好的人都可以嘗試他/她在空空如也的街道、交叉路口、難以預料的障礙物中運動。當你站在一個8 x 4米的銀幕前的踏車(treadmill)上時,你就會遭遇由電影和3D組成播映的混合圖像。你在傳送帶上跑步的距離與你在前方虛擬城市中運動有著相同的距離。你可以通過興奮的步伐來控制圖像的變化,也就是說,傳送帶的加速和圖像的增長速度取決于你跑的運動行為和方向選擇。這樣才確定了電影的發展。這個電影在某種意義上突顯了毛骨悚然的追逐與都市驚駭之間的緊張關系。
這種相互作用是由電變量的速度來控制集成線路完成的。傳送車(treadmill)的尺寸是:5 x 2米,其速度從每小時的0到30公里。當傳送帶直向前運動時,你只有運動才能看到圖像。盡管你可以隨意掌控傳送帶的速度,一旦你跑的飛快時,你就可以得到明亮的合適的圖像。當你跑的速度減緩時,圖像畫面也就淡出。因此,在身體上,有一種機械性的壓迫促使你堅持跑步和急切想獲得你前面的世界圖像。當你踏上這一傳送車(treadmill)上時,這種結合機器力量從而創造了一種在控制與非控制之間情緒變化的平衡。
4、Massimo Bartolini Italy 馬西默•巴托利尼 意大利
馬西默•巴托利尼 意大利 水果 影像Massimo Bartolini Italy IL frutto video
馬西默•巴托利尼 意大利 7-混合香水 裝置Massimo Bartolini Italy 7- Mixing parfums installation
馬西默•巴托利尼 意大利 8-無題(波浪) 裝置Massimo Bartolini Italy 8-Untitled (wave) installation 400x700x110 cm
馬西默•巴托利尼 意大利 14-40更高 被提升的地面Massimo Bartolini Italy 14- 40 cm. Higher A raised up floor
馬西默•巴托利尼 意大利 地平線上的小島 裝置Massimo Bartolini Italy Island for the horizont installation
馬西默•巴托利尼 意大利 窗戶上的窗戶 裝置Massimo Bartolini Italy Window on Window 430x450x140 installation
馬西默•巴托利尼 意大利 缺翻譯 裝置Massimo Bartolini Italy O som Tambem installation
馬西默•巴托利尼 意大利 無題(波浪和樹) 裝置Massimo Bartolini Ita Untiled (Wave and Tree) 645x350x106cm installation
馬西默•巴托利尼 意大利 音樂和播放器Massimo Bartolini Italy Music And Player 缺類型
馬西默•巴托利尼 意大利 運輸工具 裝置Massimo Bartolini Italy Conveyance installation
馬西默•巴托利尼
Massimo Bartolini
“飛行的高度能除去地球與人類的聯系,同樣,物體消失,在天空,同樣也是沙漠曠野,造出新的地平線。像用腳而不是雙翅飛行,在離地面四十厘米處滑翔。”—馬西默•巴托利尼
馬西默•巴托利尼給我們帶來了新的地平線,他對空間和房間的重構,使我們能對習以為常的空間展開不同的想像, 這就像爵士樂對人們耳熟能詳的旋律進行的即興再創作:把空間提高四十厘米,使先前的物體下沉; 把窗戶移走,就可以有空間放一張桌子,坐下來欣賞那非同尋常的風景,除去玻璃這層隔膜。他的作品是對日常生活寧靜狀態的改造,人們在觀察事物時,沒有被“家庭化”的背景分散注意力。 巴托利尼的設計活動形式多樣,藝術家認為,運用想像力,自然與建筑可以是同一現實中相連的不同時刻。
5、Oh Yong-seok 吳墉碩
吳墉碩 韓國 戲劇 雙熒幕錄像 Oh Yong-seok Korea Drama Double screen video, 6`40``
6、Nara Yashitomo 奈良美智
奈良美智 日本 房屋內景1 首爾之屋(內景) 裝置景觀 Nara Yashitomo Japan Seoul House(inside) Installation view at Rodin Gallery, Seoul 2005© 2005 Yoshitomo Nara+graf courtesy Leeum, Samsung Museum of Art, Seoul
奈良美智 日本 米婭 在行動中想念/失去:女孩遇到男孩 紙上丙稀、彩色鉛筆、水彩 Nara Yashitomo Japan Missing in Action - Girl meets Boy –acrylic, color pencil, water colour on paper 150.0x137.0cm © 2005 Yoshitomo Naraphoto: Yoshitaka Uchida/nomadic studiocourtesy Hiroshima City Museum of Art, Hiroshima / Tomio Koyama Gallery, Tokyo
奈良美智 日本 那拉192 宇宙之眼(在銀河里) 帆布上丙稀 Nara Yashitomo Japan NARA 192.jpg Cosmic Eyes (in the milky lake) acrylic on canvas 162.0 x 130.0 cm © 2006 Yoshitomo Nara courtesy Stephen Friedman Gallery, London / Tomio Koyama Gallery, Tokyo
奈良美智 日本 嗨!酸雨 酸雨以后 帆布上丙稀 Nara Yashitomo Japan acid rain-hi.jpg After the Acid Rain acrylic on canvas 227.0 x 182.0 cm © 2006 Yoshitomo Nara courtesy Stephen Friedman Gallery, London / Tomio Koyama Gallery, Tokyo
奈良美智 日本 身穿粉紅的傻瓜 帆布上丙稀 Nara Yashitomo Japan Fool dressed in pink.jpg The fool dressed in pink 2006 acrylic on paper 78.8 x 54.6 cm © 2006 Yoshitomo Nara courtesy Stephen Friedman Gallery, London / Tomio Koyama Gallery, Tokyo
1959年生于日本,曾在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愛知縣立藝術大學學習。1988年后前往德國,在杜賽爾多夫藝術學院(Kunstakademie Düsseldorf)就讀,后旅居德國,開始創作大量繪畫和雕塑作品。1998年擔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客座教授。現居日本東京。
奈良美智是日本著名的當代藝術家,筆下的標志性形象是大頭小孩、潔白馴良的狗以及身著綿羊裝的兒童,非常可愛。他一直保持以情感描述為第一,在繪畫中混合了幻想和現實,并以整體的造型和艱澀的敘述方式,以及隨意性的繪畫和濃重的色彩,形成自己強有力的圖像特征。奈良美智還經常將孤獨安靜的孩子放置在似乎燈光微弱的空曠空間里,從而形成其作品的特有情境。奈良美智的繪畫所傳遞的觀念,完全是他獨特的意識;在他的繪畫中,可以感覺到流行文化的因素,并發現這種因素長久影響著人們下意識的愿望。
7、晏鈞
晏鈞 中國 對話1[2000] 鋼鐵 Yan Jun China Converses 1[2000] Steel and iron China-us Legend Trademark Design Co.,Ltd
晏鈞 中國 對話2[2001] 鋼鐵 Yan Jun China Converses 1[2000] Converses 2[2001] Steel and iron Tongji University
晏鈞 中國 說畫盒子[2000] 木箱 Yan Jun China Said the picture box [2000] Wooden crate Shijiazhuang Yanjun Design Management Co.,Ltd
晏鈞是一位具有古風的新銳設計師。本次的參賽作品《對話》是用廢棄的暖氣管焊接出中國傳統家具的結構與樣式。藝術家認為將中式家具與暖氣管重疊,就有了鮮明的矛盾:古與今;木與鐵;軟與硬;貴族與百姓;自然與工業;方直與圓滑;溫潤與冰冷;隼卯與管件;沖突與情節也就應運而生。以暖氣為骨、中式紅木家具的形制為相貌,貫通的管件間流淌的,又是渾成自然的道禪氣質。通過《對話》,藝術家希望能夠在象征工業效率的浮躁載體上,表達出考究細節的沉靜情緒,在嘈雜的社會中尋找傳統精神的回歸。
8、朱金石、秦玉芬
本次參展作品:
朱金石、秦玉芬 中國 他們在看什么 他們在期待什么 絲綢 竹子 宣紙Zhu Jinshi &Qin Yufen China what are they lookingfor what are they waiting for silk bamboo Chinese paper
秦玉芬1954年生于中國北京。現居中國北京和德國柏林。
朱金石1954年生于中國北京。現居中國北京和德國柏林。
秦玉芬和朱金石以往都是以各自的方法創作作品。秦玉芬的作品喜歡以一種女性纖細的視聽方式表達個人美學。朱金石的作品則擅長通過材料的轉化過程來表達對物質世界的詮釋。這次他們從相反意義上的合作建構了一個新的作品形態。
秦玉芬和朱金石的作品《你的空間是我的空間,我的空間亦是你的空間》是裝置、行動、錄像、攝影、繪畫的綜合體。五十平方米的巨大畫布像地毯一樣平置于戶外的臺架上。一條三米長,八十公分寬,三十公分深的鋼槽內裝滿了油畫顏料,油畫顏料表面寫有與展覽主題相關的文字,該油畫顏料槽是通往畫布的唯一通道,觀眾被邀請穿上準備好的雨靴穿過這一通道,油畫顏料及其上的文字將被觀眾踐踏、破壞、移動和滯留在五十平方米畫布中,導致了“畫面”意義的不斷改變。錄像和攝影每天記錄著觀眾的不同行動和與其相應的不同畫面。畫布臺架上設置了電子音響,它把觀眾腳踩油色聲與上海評彈用電腦制作合成后播放,與現場觀眾腳踩油色聲交織、重疊、混合在一起。
這是一個由藝術家設計的跨媒介的互動作品,由觀眾而非藝術家完成了一幅置于地上的“顏料裝置”。藝術家規定,展覽結束日即是現場“顏料裝置”作品的完成之日。藝術家將觀眾在現場完成的“顏料裝置”掛在墻上,墻面改變了“顏料裝置”的語境,“顏料裝置”被強制變成了“繪畫”——具有裝置、行動、錄像、攝影、聲響意義,生成了獨特的“觀念繪畫”。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