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上海雙年展構架第一部分“設計與想象”藝術家(6組)
2006上海雙年展構架第一部分“設計與想象”藝術家(6組)
2006上海雙年展構架第一部分“設計與想象”藝術家(6組)
1、夏小萬
夏小萬 中國 魄 14片6mm超白鋼化玻璃 透明玻璃彩 特種鉛筆 Xia Xiaowan China Descending Soul 14 Pieces Of 6mm Super White Toughened Glass, Transparent Glass Color, Special Pencil
夏小萬 中國 蛻14片6mm超白鋼化玻璃 透明玻璃彩 特種鉛筆 Xia Xiaowan China Solugh 14 Pieces Of 6mm Super White Toughened Glass, Transparent Glass Color, Special Pencil
夏小萬 中國 并 14片6mm超白鋼化玻璃 透明玻璃彩 特種鉛筆 Xia Xiaowan China Combining 14 Pieces Of 6mm Super White Toughened Glass, Transparent Glass Color, Special Pencil
夏小萬 中國 并(背面)14片6mm超白鋼化玻璃 透明玻璃彩 特種鉛筆 Xia Xiaowan China Combining(Back) 14 Pieces Of 6mm Super White Toughened Glass, Transparent Glass Color, Special Pencil
1958年生于中國北京。現任中國北京中央戲劇學院舞美系教授。
作為一位畫家,夏小萬經過不斷的實踐突破了繪畫的邊界,建立了一種新的“看”畫的方式。他從醫學手術的X光切片中獲得了靈感和方法,把平面繪畫轉化成了立體效果——是集材料、科技、繪畫的綜合,既保持了繪畫的手工性,又注入了裝置和雕塑因素,并表現了一種冷酷、荒誕而怪異的魔幻現實主義藝術特征。在這個意義上,他的“繪畫-裝置”改變了觀眾的“看”畫方式,觀眾被這種介乎于雕塑、裝置、繪畫的人物形態所著迷,并被牽動的移動的不同視角去“欣賞”作品,去思索畫家是如何創作的。顯然,如果要界定夏小萬的作品,就會發現具有非常模糊而曖昧的特點——是雕塑、繪畫、裝置、攝影、醫學技術的綜合。因此,他的這種鮮明而個性的藝術方法代表了中國當代新繪畫的趨向。
2、沈也
沈也是一位長期從事當代藝術探索的藝術家,他在用自己的藝術行為,表達自己對世界的認識,在表達方式上直截了當地敘述自己的故事,簡而言之,就是這個世界與藝術家本人的關系。
本次參展作品《超戒》是藝術家根據上海美術館的標志性建筑——鐘樓為創作元素打造的一枚超級戒指,作品外形酷似“皇冠”或某種“器械”。藝術家認為,這個作品借用了重要城市(上海),重要建筑(上海美術館)和重要展覽(上海雙年展)等元素,合力打造而成,用于見證上海雙年展的重要意義,同時也是上海雙年展的一種延伸。
3、Paul DeMarinis (UK) +Rebecca Cummins (USA/Australia)
保羅•迪馬里尼斯(美國)+雷比卡•卡明斯(美國/澳大利亞)
保羅•迪馬里尼斯 美國 +雷比卡•卡明斯 美國/澳大利亞 光雨(微雨) 鋼、水、電腦、噴嘴、傘 Paul DeMarinis UK +Rebecca Cummins USA/Australia Light Rain , steel, water, computer, nozzles, umbrellas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KIASMA, Helsinki, Finland
4、Osman Khan 歐斯曼•漢
歐斯曼•漢 印度 靜物流光 Osman Khan India Sur la table Mixed Media Variable 2004
Osman Khan
Sur la Table 靜物流光 (2003)
《靜物流光》以貼近生活的方式讓觀眾感受物形的基本存在:將桌面上的靜物,由攝像機擷取之后再投射到桌面上,于是實體的靜物解構成光點,如溪流般不斷流瀉。科技的進化,快速改寫擷取影像的能力,影像擬真的定義變成光點的堆積密度。作品以流域循環來呈現實體與數位光點的關系,對于最基礎的線條、結構與色彩持續進行實驗,藉由光點而結合的數碼影像,再度解構為數碼光點、實體變成流體,壓縮成時間的小河后,抽象的時間,轉換成具象的河流。
5、Danniel Lee 李小鏡
本屆雙年展的展出作品:
Work included in the 2006 Shanghai Biennale:
-The photo of the work:
E)李小鏡 中國 夜生活/新天地 vynal帆布上噴墨 Danniel Lee China Nightlife/Xintiandi inkjet on vynal canvas 200x600 cm
F)李小鏡 中國 Yangyang 數碼圖片 Danniel Lee China Yangyang digital C-print 100x70 cm
G)李小鏡 中國 憐憫和愛德華 數碼圖片 Danniel Lee China Ruth & Edward digital C-print 100x70 cm
H) 李小鏡 中國 Chris(克里斯(男子名)/克莉絲(女子名)) 數碼圖片 Danniel Lee China Chris digital C-print 100x70 cm
I)李小鏡 中國 明朝和婷婷 數碼圖片 Danniel Lee China Ming & Tintin digital C-print 100x70 cm
J) 李小鏡 中國 春妮 數碼圖片 Danniel Lee China Chunni digital C-print 100x70 cm
K)李小鏡 中國 邁克爾 數碼圖片 Danniel Lee China Michael digital C-print 100x70 cm
L)李小鏡 中國 夜生活/新天地 藝術家裝置的模擬現場 Danniel Lee China Nightlife/Xintiandi, artist simulated site of installation, 2006
李小鏡 Daniel Lee
夜生活/新天地 Nightlife/Xintaindi (2006)
上海繁華嬉鬧的夜色底層上演著各色戲碼,都會中的人物錦裳華囊,動作眼神之間又同時隱述著不同版本的故事。李小鏡的新作《夜生活/新天地》 捕捉了都市生活里瞬間潛流的人性直覺和欲望深處的想象,真確又驚聳地逼近一種等待救贖的張力。這些肖像中幾乎戲劇性的詭異效果亦反應出當前上海正在面臨的種種巨大改變與沖擊效應,以及其中人們不覺表露出的姿態-一一種都會叢林里似獸的生存本能。李小鏡重現對于現實生活的切面觀察,將文化現象與人性的混種現象作了一個由里而外的剖析。
6、Haruki Nishijima 西島治樹
停留在光中 媒體:計算機,蟲網盒,模擬接收機,屏幕,投影儀 Haruki Nishijima Japan Remain In Light Media : computer, insect net-box, analog receiver, screen, projector
Haruki Nishijima
Remain in Light (1999)
在資訊泛流的媒體時代中,人類已經不再需要藉由物理性的身體移動,來滿足獲得資訊或相互溝通的需求,時間與空間的概念也因此不斷被真空:環境、空間、時光的相對位移變成資訊化后的符碼,而那些不被眼見、不在彈指之間被傳送到我們面前的訊息也由于我們仰賴媒體的視覺慣性,就此消失。
假媒體以蘇醒身體感官的方式,Remain in Light 巧妙地轉換原本穿透城市的類比音頻,藉由參與者身體的運動來捕捉藝術家所設計的「電子昆蟲」,將其中的資訊轉化成音訊與視訊,一連串的行為介入,重新啟動人與時空的對話關系,也再度定義我們對于媒體的認識。Nishijima 以媒體的界面,縫合了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