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黟縣境內興起“藝術經濟”熱潮
安徽黟縣境內興起“藝術經濟”熱潮
安徽黟縣境內興起“藝術經濟”熱潮
時間:2006-09-04 15:08:00 來源:新華網
市場
>安徽黟縣境內興起“藝術經濟”熱潮
 |
黑瓦白墻、小橋流水之間,隨處可見支著畫架、凝神揮筆的學生。安徽黟縣境內的西遞、宏村自六年前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目錄后,這兩個罕見的古村落就逐漸成為藝術愛好者的流連之所。據當地政府粗略統計,全國各地的200余所大專院校每年有30余萬人次背起畫夾走進西遞、宏村寫生,占旅游總人數的50%以上。大批學生的進入,使黟縣境內悄然掀起一股"藝術經濟"熱潮。
2000年11月,黟縣境內的西遞、宏村作為我國唯一的古村落類型,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評審報告中稱"西遞、宏村是人類古老文明的見證,是傳統特色建筑的典型作品,是人與自然結合的光輝典范"。宛如一顆塵封的明珠,突然被天河之水洗濯得熠熠發光,西遞、宏村在皖南百余個古村落中卓然特立,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告別了高樓大廈和城市喧囂,走進歷史久遠的古村落,我就感到內心很平靜。我來過這里許多次,每次都覺得很有味道。"皖南黟縣宏村的小巷里,浙江工業大學之江學院藝術系的錢華根老師在烈日下揮著畫筆。他頭戴草帽,豆大的汗珠沁出額頭,匯流至下巴,不斷向下滴,他似乎感覺不到熱。
這個暑期,錢華根帶著83名大二學生背起畫夾走進皖南黟縣。他們將在西遞、宏村呆上兩個星期。"我們四年前就將這里作為藝術系學生的實習基地。這里的風景就像一幅幅chr(39)中國畫chr(39),很適合學生寫生。"錢華根說。每天日落時分,學生們會交上一堆習作,錢華根和幾位帶隊教師仔細披閱評點精彩和不足之處,第二天學生們繼續埋頭于古村中寫生。
"這里的飯店提供了一條龍服務,每位學生每天只需25-30元的食宿費用。"楊州大學廣陵學院藝術系孫家鈺副教授帶了60多名大一學生來此寫生,他認為這里的食宿費用較低,服務也比較周到,高校師生特別是來自北方的高校師生更樂意將這里作為長年的寫生基地。
在宏村,記者隨意走進一家小賓館,只見大廳的墻上掛著一溜兒銅牌,上面都寫著"某某大學寫生基地"字樣,一家賓館少則掛10多塊銅牌,多的超過40塊。牌子是掛了,生意如何呢?"生意一直都很好呀。"宏村南湖酒店經理曹和英笑著介紹,她這兒有23個教學實習基地的銅牌,從2001年開業以來客房率很高,現在她正準備開分店。
每天25-30元的食宿費,還有多少利潤可賺?宏村花園大酒店經理余新中為記者算了一筆帳:每位學生入住時間一般為一周到兩周,按平均每人次10天計算,收費30元/天,每位學生需付費300元;酒店200多個床位每年接待1000余人次,每年至少有30萬元的營業額。"凈利潤不到10%。"余新中說。
盡管賓館業的利潤很薄,但當地有經營眼光的人士卻樂此不疲。"薄利多銷呀,我們每年的生源是穩定的;更何況,還有不少散客可以接待,我們的利潤主要來自散客。"余新中分析說,做學生生意就是做一個人氣,有了人氣就有了商機。
確實,大批藝術院校學生的涌入使西遞、宏村兩個古村落呈現勃勃生機。夜晚,原來冷冷清清的村間小道成了熱鬧非凡的"夜市"。辛苦了一天的學生們上夜市購物,這條新興的夜市長達1公里左右,而進夜市設攤的絕大多數是當地農民。"擺小攤的收入遠遠超過我種田的收入。"一位姓胡的村民滿面笑容地說。
一些藝術院校畢業的學生也看中了這里興起的"藝術經濟"。謝淑琴、謝月飛姐弟倆是雙胞胎,雕刻世家出身。姐弟倆同上藝術學校,畢業后在西遞租了一間小屋,做起了雕刻生意。姐姐??剃栁?,弟弟專刻陰文。姐弟倆言語不多,生意卻出奇的好。一些高校學生看著和自己年齡相仿的姐弟刻出的作品,很是樂意購買。弟弟透露,兩人每年凈收入四五萬元。
西遞、宏村彎彎曲曲的小巷內隨處可見小畫廊和藝術作坊。畫的是當地古村風景,用的材料也是當地的特產,比如毛竹、樹根、樹片。毛竹根可以做成形狀不同的竹茶壺,毛竹片加工后刻上圖案和文字就成精美的藝術品。而令人驚奇的是,這些藝術品的加工者竟然都是當地的農民。除了農田上的有限收入,"藝術經濟"成了當地農民的經濟支柱。
獨特的古民居給了藝術家們無數創作的靈感。30多歲的章超來自景德鎮,卻埋頭西遞十余年,獨創樹片油畫,自成一絕。1999年,他曾舉辦明清古民居人個油畫展,并且成了中原書畫研究院客座教授。他的樹片油畫《繡樓春景》、《古城》等作品常令游客愛不釋手。一個小小的油畫工作室,為章超帶來了每年十余萬元的收入。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