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青花博古圖筆筒
康熙青花博古圖筆筒
康熙青花博古圖筆筒
清代的青花器,當推康熙,而上品多出自康熙中期,其造型諧調大方,胎骨厚薄適中而堅致,釉面硬亮悅目。
青花被譽為“翠毛藍、寶石藍、佛頭藍”,為清代青花瓷的頂峰之作。
我收藏的這件清康熙青花博古圖筆筒,高14.8厘米、口徑14.4厘米、足徑13.8厘米。
此筆筒胎質致密,胎骨沉重,瓷化程度好,雖為直筒形,但從內壁可見上下兩截粘接痕,而且口、足徑相差0.6厘米,應為當時瓷藝乖巧處。后仿者往往無粘接痕,口、足直徑相等。該筆筒釉面肥潤呈青白色,器內外壁及底足釉色一致。
圈足端露胎處光滑細致,呈“泥鰍背”,足內施青白釉,見釉下放射狀跳刀痕。整器胎體薄厚均勻,潔白堅硬,修胎仔細,堪稱“糯米胎”。
所用青料為云南產“珠明料”,明凈艷麗,清朗不渾,艷而不俗。畫面可見深淺不同層次的“分水皴”畫法,有5個不同層次的色階,嬌翠欲滴。
所繪紋飾為“博古圖”,有蓮花、花瓶、笙、戟、案、屏、墩、雜寶等,主要寓意為“平升三級”,是舊時祝親友官運亨通之辭。筆筒口沿及底足繪二道輔紋,畫有四朵纏枝蓮花和四條俯視游龍紋。
圈足內滿釉無款識??滴跏拍暌郧肮俑G器由民窯代燒,本無官窯款識。加上康熙朝的民窯器是被禁止書寫年號款的,僅見制造精瓷的官戶所署的堂名款、齋名款。平常所見者多為無款、雙圈款、片葉、香爐等標記圖案以及變體的“佳”、“?!薄⒃娋涞却婵钭R。民窯粗瓷上還可見1厘米左右的、不可識之字的方形圖記。
綜上所述,該青花博古圖紋筆筒應為清康熙早、中期燒制的器物。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