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大師生活趣談
藝術大師生活趣談
藝術大師生活趣談
劉海粟十上黃山
劉海粟先生執著于文化藝術事業,無私無畏,艱難曲折,也很風光瀟灑,具有傳奇色彩。劉海粟10次登臨黃山,從23歲一直到93歲,歷經70年,創造了高齡畫家上黃山的奇跡,一時傳為美談。
1988年8月6日,時任上海市委書記的江澤民親自為“劉海粟十上黃山畫展”作序。序中說:“杜甫謂人生七十古來稀,我們說而今七十不稀奇。劉海粟教授年方九三,十上黃山。嘯煙霞,撫琴泉。與奇峰對話,臨古松長吟。擁抱黃山,人山合一。跳出云海,吞吐黃岳。古所未聞,今亦僅見。更能抒健筆,化情為墨色。打破古今中西界限,盡興揮灑,蘊藉無窮。為昔日師長立傳,今朝良友寫真。山筆交輝,公之于眾,與國內外朋友,同享神游之樂。”畫展轟動了上海。
1988年7月12日,93歲的劉海粟第十次登臨黃山,天黑到達并憩息于云谷山莊。第二天上午到達桃花溪畔作畫。第三天上午就登上北海,入住散花精舍,稍事休息,吃罷午飯,海老到陽臺觀景。黃山不僅雄偉奇絕,更在于煙云中的無窮變幻。然而此時晴日當空,眼前的山峰一清二楚,裂壁千仞,只有峰谷間流動著一塊塊云影。“好!陰陽之變。”海老滿懷激情當即揮毫:忽而用濃墨篆筆鐵線,時疾時緩,如同書寫狂草一般畫出峰巒蒼松;忽而用盛滿洗筆水的碗潑澆起來;忽而再用濃墨淡墨在水汪汪的畫上涂抹。哪像作畫,分明是頑童在惡作劇!一小時不到,就完成了這張四尺橫幅。老人忘情地說:“我畫了很多次夢筆生花,次次都不一樣,這是自己同自己較量啊!”海老這次十上黃山共兩個月,不算無數書法作品,共創作了50余幅畫,這幅《散花精舍寫夢筆生花》是精品之一。
劉海粟的畫,雄渾蒼茫,或水墨淋漓,或色彩強烈。厚重、厚樸、厚實、厚醇,其氣魄偉岸給觀眾強烈震動。海老的畫用篆筆鐵線,潑墨、積墨、破墨、潑彩而成。該留處不著點墨,該畫處層層疊疊反復施加,一切皆歸自然。“大膽落筆,細心收拾”是他常講的一句話,“要敢畫”是又一句常講的話,所以“不好太清爽,邋遢一點”,其實是不落傳統窠臼的一法。海老常言要善學古人。他說:“我精于收藏,年輕時常常通宵達旦地臨摹古畫,要走得進去,但也要走得出來。”
海老十上黃山,有一批老畫家專程上山看望他。合作畫畫時,有人畫風比較嚴謹,力度稍纖弱,畫得很慢很仔細。海老站在邊上看,久之便有些體力不支微露倦意,助手將他扶在邊上休息,他對學生說:“不好太會畫啊。寧可不足,不要過頭。”好的藝術作品不是沒有不足,而是允許不足,在于足與不足能否和諧:和諧時不足而足,不和諧時足而不足。粉飾不足,最后結果大約也只存氣絕的空殼了。
十上黃山的又一個下午,整座黃山被濃霧鎖住,也把海老鎖在了散花精舍里。陽臺上,一塊木板擱在幾把椅子背上搭成臨時畫臺,鋪好了紙。海老坐在畫臺前等待云消霧散。開始時,還偶有松影峰尖縹緲一現,后來白茫茫一片了。時間久了,老人閉著眼睛,手里還握著畫筆,一動不動。怕他著涼,助手勸他進屋去,笑著對他說:“外面什么都沒有了,連朝南海的十八羅漢都躲起來了。不過我倒看見了黃山的一處新景點。”劉海粟睜開眼,稍一愣神,繼而大笑:“好!老海入定。”海老常稱自己為“老海”。朗朗笑聲,和著陣陣松濤的呼嘯聲在千峰萬壑中久久回蕩。這是劉海粟最后一次面對黃山。
程十發60年蓋“三間房”
程十發先生生活閱歷豐富,思維機敏,愛說笑話,是個幽默的人,生活中幽默,藝術上也幽默。
他把藝術創造喻之為蓋房和拆房。他對弟子毛國倫說:“40年來給自己蓋了一間房子,十分艱苦。我像造繭一樣,不是在房子外面砌墻,而是在房子里面添磚。總算屋頂有了,四周的墻壁也已經砌到最后一塊磚,當我松一口氣慶賀自己的工程完工時,我困在房子里出不來了。只有拆去房子的一部分,我才能生活下去,又想從頭學起,準備造新房子。”確實,十發先生60余年的藝術生涯中,不停地搬磚運瓦,幾經艱辛,為自己蓋了三間房。一是修竹遠山樓,二是三釜書屋,三是九松山莊,這三間房子就是十發先生的三間畫齋的齋名。第一間蓋在故鄉松江,有著濃郁的鄉音、鄉情、鄉思。第二間蓋在上海城里,吞云吐霧,海納百川,有著有容乃大的氣概。第三間蓋到太平洋彼岸的舊金山去了,不想再做隔岸觀火者,而是要做火中鳳凰,晚年修煉,再塑一個金身。
十發先生藝術的幽默藏著真知。中國畫界常有激越之猛士,視優秀傳統為糞土,猛烈地加以抨擊。十發先生對韓天衡說:“汽車朝前開,還要裝上反光鏡吶。”氣息平和,言淺理深。對藝術的新與舊,十發先生以飲茶的杯子相喻,說:“如果不把杯子里的舊茶倒掉,又怎能再泡新茶呢?”藝術體驗與生活體驗相通,把生活中的悟性運用到藝術中去,即是悟藝之大道。
十發先生生活中的幽默更是多多。有一次,陳佩秋先生去看望程十發先生,說:“你現在手抖得好些了,我看你的線條抖出許多新意,是過去沒有的。”十發先生說:“我那是精神抖擻。”手指顫抖本是畫家的不便,他卻以“精神抖擻”來應對,可謂天性使然,隨機而出。還有,電梯出了故障,上上下下不停,他說是“七上八下”;啤酒與汽水摻飲本是飯局中常見的,他說“喝了會發脾(啤)氣(汽)”;喝酸奶,他說“不能喝太多,喝多了有酸腐氣”;十發先生患氣喘病,常喘息不止,他與人戲曰:“我氣量小”;十發先生曾住高郵路,不知者問:“居何地?”他回答說:“咸蛋路”;某理發店請十發先生題匾,十發先生題了四個字:“要儂好看”,來者看了說,萬萬使不得,顧客都被嚇跑了;一位畫家見十發先生作畫,色彩動人,欲乞求一色,不幾天,十發先生贈其顏料一盒,并戲曰:“給儂點顏色看看”;一位在銀行供職的朋友向十發先生索畫,十發問:你懂畫?答:我不懂畫。十發問:你不懂畫要它干什么?答:白天和錢打交道,晚上消遣消遣。十發說:我和你一樣,白天畫畫,晚上也消遣消遣,也有個愛好,歡喜看貨幣,美元、英鎊、法郎、馬克,我都喜歡。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妙哉。十發先生愛朋友,重友情。曹可凡有一次煤氣中毒,經搶救才化險為夷。十發先生慰問之,說:“你不會死,因你名曹可凡,如果你叫曹不凡,就活不過來了。”后來曹可凡畫了一幅抽象畫,請十發先生指點,十發先生倒過去看又倒過來看,不說一句話,忽然提起筆來題了一首打油詩:“可凡真不凡,畫起抽象派。只要肯努力,大師有何難?”愛才之心躍然紙上。文弱的十發先生愛看足球,徐根寶是十發先生的好朋友,一次他向客人介紹徐根寶說,“我們是手足之情。”客人不解,十發先生說:“我用手作畫,他用足踢球,乃手足之緣由。”
陳逸飛“我怕別人厭”
陳逸飛是上海油畫家,他30歲以前的早期作品《攻占總統府》(與魏景山合作)、《保衛黃河》、《踱步》等,是典型的現實主義繪畫,顯示了畫家很高的造型能力和豐富才情,也奠定了他在中國當代藝術史的地位。然而真正使他出名的是1985年,美國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長哈默訪問中國時,將陳逸飛的一幅油畫《家鄉的回憶――雙橋》當作禮品送給鄧小平。這幅畫讓全中國人知道了陳逸飛,也讓全世界知道了中國有個江南水鄉周莊。今天只要去周莊,就會看到陳逸飛畫雙橋的那個位置上,永遠有人在寫生,但是陳逸飛只有一個。
陳逸飛是完美主義者,辦事認真,畫畫認真。他在上海油畫雕塑院搞創作時,素描稿都畫得非常扎實,用作背景的道具一定要親自看過畫下。有一次畫工人搬運水泥管的勞動場面,別人勸他到工地看看,但他執意要把粗水泥管搬到畫室現場,找準角度畫成素描稿。為了畫好一面紅旗,他借來了一臺鼓風機,將紅旗吹起來,反反復復地看紅旗飄揚的效果。為了畫漁民,他去海邊體驗生活。由于細節觀察得很具體,所以畫的人物有血有肉,畫面生動優美。他創作的《黃河頌》,畫了一個八路軍戰士在長城上站崗,腳下是流動的黃河,非常抒情,很有詩意。
陳逸飛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上海人,從小進的是極具老上海特色的教會學校,又長時間住在外灘附近最能顯現這座城市特色的地段。是上海,使他在很不正常的時代氛圍中打下良好的藝術基礎成為可能。上海,講寬容,講懷舊,講唯美,講平靜,講那種既高貴又平民的精神風味,講那種來自歷史又不執著歷史的放松姿態。上海,使陳逸飛具有學院派的端莊,溫文爾雅,寬容和平易近人,善良和榮辱不驚。他曾經對余秋雨說:“我怕別人厭,不能老一套,不能靠慣性,靠慣性總會停在荒山野嶺,前不著村后不著店,因此要自己加煤,多走一點路程,多閃幾次光亮。”又說:“我一直樂觀,一直興奮,遇到什么事情都無所謂。就像旅游,晴天固然好,突然下雨了也別有一番風味。如果一下雨就抱怨,一路玩不好,何苦呢?”
還有一件事也非常能說明陳逸飛的為人品格。2002年春天,陳逸飛應山東新聞媒體邀請到濟南演講,題目是《視覺藝術之美》。陳逸飛認為,我們不能要求國人都是畫家,但是讓懂一些畫的人、懂美的人漸漸多起來,這樣的“準畫家”基數一大,到下一代,我們國家出大畫家的機會就多了。因此他提倡大美術、大視覺的概念。
因為報紙作了預告,僅能容納千人的禮堂擁進了2000余人,陳逸飛神采飛揚地講了兩小時。結束時,洶涌的人群使他無法離開,無數本筆記要他簽名。當天傍晚離開濟南時,主辦方將厚厚一疊“講課費”再次送給陳逸飛,雙方發生了長時間的“推搡”,弄得臉紅耳赤。事實上,陳逸飛已經拒絕過一次。這次對方硬將錢款塞到了拉桿箱內。陳逸飛再次拿了出來,正色地宣布:“希望你們不要打破我做事的原則!再說,這是我首次來山東,禮儀之邦,算是我和山東結個緣吧!”看對方遺憾,陳逸飛忽然說:“這樣吧,我喜歡山東的高莊大饅頭,你們送我饅頭,我來者不拒!”結果,對方送了他兩大塑料袋的高莊饅頭,褐白兩色,一為高粱粉質地,一為小麥粉質地。
陳逸飛去世后,泰康路藝術街藝術總監說了一段話,耐人尋味,可以作為我介紹陳逸飛的小結。他說:陳逸飛是一個很有教養的上海人,謙遜和善,彬彬有禮,從不輕易批評人,更不會惡意攻擊別人,反而是別人常常拿他說事,而他總能從容對待,一笑置之。其實他什么事也不必做,就躲在工作室里畫畫好了,也夠他吃一輩子了。是的,有人說他總想得很多,這是誤解、曲解了陳先生。
摘自 《林外觀林》惲甫銘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版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