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深圳著名書畫藝術家吳志儉
訪深圳著名書畫藝術家吳志儉
訪深圳著名書畫藝術家吳志儉
早在1982年,在深圳第一屆迎春花市上,吳志儉應眾揮毫,既寫春聯,又辦書畫展覽,他的書畫藝術很快得到社會認同。一夜之間,他變成了當時令人羨慕的“萬元戶”。如今,吳志儉的書畫作品不僅為國內外行家所收藏,還流布于世界各地,尤其是不少華僑、港澳臺同胞紛紛慕名而來,求購他的字畫。
吸山川靈氣,潤筆底狂瀾
大約一年前,本報《文化廣場》曾對深圳著名書畫藝術家、深圳第一個文化專業個體戶吳志儉老先生推出過半個版的專訪,其深厚的藝術功力、頑強的求索精神深深地打動了讀者。一年后,帶著讀者對一個藝術家的真誠關愛,記者再度對吳志儉進行了采訪。吳志儉剛從江西三清山采風歸來,滿臉的仆仆風塵,也遮蓋不了他的由衷喜悅,一雙深陷在眼窩中的眼睛,閃閃發光。在他的“甘泉書齋”剛坐定,吳志儉就拿出在三清山拍攝的大量照片和隨手繪出的厚厚幾本風景速寫給記者看,“三清云海”、“天上人間”、“三清疊翠”、“紫氣祥光”等等,被人喻為“小黃山”的三清山景致盡收筆底。
吳志儉說,飽覽名山大川,積累創作素材,吸收名山大川之靈氣,增加創作靈感,這也是一個書畫家的必修功課。他每年都要抽空外出采風兩三次,用藝術家的眼光,閱讀大江大河,山林溪流,竹影松濤。一邊采風,一邊醞釀心中的書畫,構思別致的作品。他的面積不算大的“甘泉書齋”,仿佛是他的個人書畫展室,幾天不見,他的新作又掛了出來。吳志儉說,搞書畫藝術,不僅要天分,更要勤奮。他現在每天除了讀書看報、打乒乓球以保持體力之外,就是書畫創作。他指甲縫中洗之不凈的斑斑墨跡,還有手指間長期握筆生出的老繭,見證了他在藝術道路上的執著、刻苦。
交墨客騷人,繪神州秀色
回憶起他的藝術創作之路,吳志儉滔滔不絕。1982年初,正當壯年的他從老家東莞來到深圳。來深圳改寫了他一生的命運。在市園林公司負責人的關照下,吳志儉經過一番考察,選中山清水秀的“東湖公園”,在這里創辦了“東湖藝苑”,這是深圳第一家書畫藝苑,也是當時深圳第一個文化專業個體戶。創辦“東湖藝苑”,使吳志儉書畫藝術生涯出現前所未有的發展良機。以前他不間斷地埋頭耕耘,多少有些視野逼仄,缺乏廣泛交流和相互激發。在“東湖藝苑”,一方面,他不停地進行書畫創作,創作激情處于噴發狀態;另一方面,他以書畫會友,廣交鴻儒,與各路墨客騷人切磋技藝。千家駒來了,關山月來了,胡鐵生、李揮、陳殘云、佘雪曼、黃金海、黃文寬、劉品、麥華三等名家也先后來了,黃文寬還為“東湖藝苑”題寫了牌匾。
吳志儉不負眾望,在“東湖藝苑”專心創作出不少優秀作品,在深圳舉辦過兩次個人書畫展覽,在北京、香港等地參加過名家書畫聯展。早在1982年,在深圳第一屆迎春花市上,吳志儉應眾揮毫,既寫春聯,又辦書畫展覽,他的書畫藝術很快得到社會認同。一夜之間,他就變成了當時令人羨慕的“萬元戶”,擺脫了過去擺攤賣畫、浪跡天涯的窮苦日子。
如今,吳志儉的作品為國內外行家所收藏,尤其是不少華僑、港澳臺同胞紛紛慕名而來,求購他的字畫。他的書畫作品已流布于世界各地,日本尤為喜好他的作品風格。
寫骨氣神韻,畫山高水長
吳志儉的書法透著厚實的基礎,并獨辟蹊徑,形成自己的風格:蒼勁、飄逸,透出一股骨氣神韻,仿如其人。
在東莞石龍造紙廠工作時,吳志儉曾結識廣東省文史館副館長、書法家劉品,他向劉品虛心請教技藝。在名師指點下,他潛心研習“二王”、歐、顏、柳諸家帖本筆法,博采眾長,兼收并蓄,在此基礎上有所創新。他用中楷書寫的諸葛亮《前出師表》,洋洋600言,字體嚴謹流暢,行氣、章法頗有講究,凸出相當功力。“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仿古拓本行楷書也非常成功。
吳志儉寫得更多的則是單字條幅,他的巨幅“善”字、“福”字,高3米,寬1米,著墨飽滿,一氣呵成,遒勁而雋秀。已故著名書法家麥華三生前對吳志儉的書法十分贊賞,題詞贈曰:“指揮若定”。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見到吳志儉的書法作品,不由撫掌大喜,說“后繼有人”。一些知名企業、雜志常請他題寫名稱,如“茂業百貨”、“大中華”、“深圳直升機場”、“東湖公園”、漁民村、老深圳火車站、《南方建筑》、廬山沈祖榮故居等等。
吳志儉長于山水畫和花鳥畫。他擅用自己的藝術語言,表現鮮明的個性品格。他的作品《任爾東南西北風》,是以鄭板橋詩句題款的水墨畫,著意表現黃山“一線天”上的一株倒掛松堅韌頑強的生命力,背景云海蒼茫,奇峰隱約,落墨濃淡有致,層次分明,氣象生動。在他創作的國畫《夢筆生花》中,只見秀峰直插云天,古松虬枝飛翠,峭壁砏巖崢嶸,神韻躍然紙上。
吳志儉的作品,或謳歌特區風采,或吟唱高山流水,或贊賞田園野趣,都富有特色,清新典雅。英女王伊麗沙白的丈夫訪問深圳時,曾看中他的國畫《熊貓》,他當即贈送。香港文匯報社原社長吳荻舟看了吳志儉的作品,迅即寫下“山隨水活,畫隨詩留”的贊語。
吳志儉的作品曾多次參加省、港、市書畫展覽,并被邀請參加省港名家作品展,多次獲獎。深圳電視臺曾以《路在延伸》為題,制作專題片介紹吳志儉的藝術生涯。《吳志儉書畫全集》不久也將出版,初期的工作都已完成。
不同藝術門類的精神或許是相通的,吳志儉在書畫皆精的同時,在攝影方面有相當的造詣。他外出采風時,往往一邊寫生,一邊捕捉精彩鏡頭。他拿出在三清山拍攝的《紫氣祥光》的照片給記者看,其構圖、光線、意境都堪稱完美,雨后初晴的三清山一景,仿如仙境。能捕捉到這種景致,吳志儉有說不出的陶醉。
66歲的老人了,吳志儉仍能動能靜,行止自由,坦然、豁達、樂觀。對世事、對人生、對藝術,看得透,想得通,已達到一種境界:落筆成字,潑墨是畫,“筆為我用”。
吳志儉從藝小史
吳志儉與其他書畫家不同,他不是科班出身,沒有誘人的頭銜,也沒有學歷、職稱,只是靠自學,靠天賦、韌性和機遇成就了一番事業。
1941年,吳志儉出生在東莞石龍的一個水上人家。一葉扁舟,四處漂泊。自古以來,水上人家因為環境所限,少有成名成家的,更別提在高雅的書畫藝術方面有很深的造詣。他10個月大時,就因貧窮以3斗米的價錢賣給了河源的一戶人家。當地的郡望曾兆祥先生以詩、書、畫見長,素有家學淵源,見吳志儉天資聰穎,悟性好,便教他習字,送他讀完小學。這樣,從5歲開始,吳志儉就開始學書法。曾兆祥先生親自為他啟蒙,手把手地教他,還把手書墨寶傳給他。吳志儉家中一直珍藏著曾兆祥留給他的非常珍貴的甲戌年老通書—《明利號》和兩枝清朝生產的毛筆。就是靠著這兩枝筆和這本啟蒙“字帖”,吳志儉在書法藝術的王國里,開始了艱難跋涉……
青少年時期的吳志儉,貧窮、坎坷一直伴隨著他。16歲之前,他連飽飯都沒吃過一頓,但貧窮不改他的書畫之志,買不起文房四寶,他就效法古人王冕,一邊放牛,一邊以沙作紙,折柳為筆,天天書寫幾小時,或者在土丘上,在紅磚上,用水書寫。他的大字就是這樣練出來的。在讀小學時,他的書法已小有名氣。每逢春節,便大顯身手,挨家挨戶地為鄉親書寫春聯。在窮苦鄉親的心中,“滿園春色”就這樣被他營造出來,他有一種說不出的成就感,更激發年少的他往后勤寫不輟。
從8歲那年開始,吳志儉開始臨摹《芥子園畫譜》,走進中國畫的藝術殿堂,專攻花鳥、山水。有一次,他用墨在墻上畫了一條昂首吐信的蛇,結果弄得家中的雞群驚飛不已,天黑不敢進窩。
之后,不論是當農民、當兵,還是當工人,不論是順境,還是逆境,不論有條件還是沒條件,吳志儉都滿懷藝術夢想,堅持研習書畫。他不會燒飯,不會打牌搓麻將,也不長于人際交往,他的腦子里只時刻印著書畫,想著書畫。靈感來了,激情來了,他會忘情地揮灑,大地是免費的宣紙,樹枝是天賜的神筆。他只想遠離平庸,遠離虛榮,遠離浮躁,做一個有所作為的藝術家,一生惟結書畫緣。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