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老相冊:
主題系列價值更高
周海陽是個“書蟲子”,收藏的多是舊書,最鐘愛的卻是一本老相冊。因為酷愛舊書,他每個周六上午都到海珠中路的縱原郵票錢幣市場“撿”廢舊物。3年前的某個周六,他逛著逛著,在某個檔口看到一本破舊的相冊,像從垃圾堆里“淘”出來的。
周海陽隨手打開來看,還挺新的!再定睛一看,原來是1980年3月香港頌新聲粵劇團來廣州、珠海等地演出交流的原相,共有81張,從8R~4R大小不等,真實地再現和記錄了改革開放后粵港第一次文化交流的盛況,非常難得。例如,有照片拍的是廣東省領導接見香港粵劇演員的,香港的演員戴著當時最時髦的“蛤蟆鏡”,穿的是雪白的大翻領襯衣,非常有“時代特征”。(見上圖)
他高興地詢問價格,舊書販子本來很“不屑一顧”,見他格外欣喜的樣子,馬上轉口,要價幾百元,而周海陽竟然立馬給錢,拿了就走——對于他來說,這本相冊的價格實在太便宜了,在上世紀80年代初,這種書至少要10多元,在普通人月收入三五十元的時代算得上“天價書”,價格相當于現在的1000多元。難怪他有撿到寶的念頭了!
雖然冊子年代不太久遠,而且可以推測是當時的媒體記者所拍攝的。因為照片所反映的是當時整個活動的過程,頗具新聞價值;而且普通人也不容易近距離拍到領導接見演員這些場面;還有的是照相機在當時還是奢侈品,不是普通人可以擁有的。這就肯定了冊子的文獻價值,尤其是它圍繞一個主題成為系列,內容反映了特定的歷史事件,這樣收藏價值又提高不少。
周海陽認為現在這些收藏品市場,老照片的買賣還不算多,收藏老照片,具有一定的專屬性,一般都是資料性的收藏,那么成系列的就便于展示,能夠提供時代的信息。
背景介紹:老照片在國外一直被當作重要的收藏門類,不過國內長期以來對此不大重視,直至1997年,中國攝影協會成員李振盛以600多元的低價買了中國攝影協會清理出來的幾麻袋老照片,之后才開始受到重視。因為中國攝影協會在1958年建立,因此其中很多照片都非常經典,單單這些照片的沖曬費用都要65萬元以上。
這件事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國內才開始關注老照片的收藏價值。但總的來說國內的老照片收藏還是處于剛起步的階段。
如果是單張的照片就更注重它的藝術價值,拍得好不好,是否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等等。如果是人物肖像,名人的照片價值自然要高些。另外,陳復禮、郎靜山等人的攝影作品更是有收藏價值。郎靜山一幅上世紀50年代攝的黃山風景照拍賣成交價更是高達11萬多元。老照片假的非常多,鑒定時主要是觀察相紙的年代與照片年代是否相符,照片的效果與當時的拍攝技術程度是否相符,還有照片的氧化程度(行話稱之為“包漿”)。
行家胡義成點評:這組照片屬于事件專題性照片,這81幅照片真實詳細地記錄了改革開放初粵港兩地粵劇界交流的盛況,照片保存完好,頗具史料文獻價值。目前老照片的價值還是常常被人們所忽視,淘到好東西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因而還是一個很不錯的收藏選擇。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