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畫壇無大師
中國的藝壇或許從未有過如此的熱鬧,畫壇大師層出不窮,拍賣市場屢創高價,藝術院校招生呈現空前未有的火爆之勢。然而,狂熱之中,難免泥沙俱下。記者昨日走訪有畫界“欽差大臣”之稱的江蘇省版畫院院長李樹勤,借他一雙慧眼,看紛繁畫壇。令記者意外的是,向來慎言的他此次痛快淋漓,抨擊了目前中國畫壇的種種怪現狀。
國內目前出不了大師
記者:目前畫壇一片繁榮景象,著名畫家、藝術大師,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李樹勤(斷然):我認為目前仍處于過渡期,出不了大師級的人物。現在到國外辦展覽的畫家越來越多,不少是“著名畫家”、“國畫大師”展覽,實際都是瞎吹。一些外國朋友碰見我們就問:中國怎么來這么多的著名畫家、這么多大師?我只好說,中國地大物博,省份多,著名看怎么講了,有的在縣里很著名,有的在所在城市很著名,有的可能在省里很著名,也有在國內很著名,這幾種著名加在一起,當然著名畫家就多了。畫價不是衡量大師是否的標準——目前的一些所謂大師,多是畫商的一種商業炒作。真正能稱得上大師的,必須是對這個時代、對藝術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稱得上的。離開你這一環,美術史就要斷的,這才是大師。
陳逸飛陳丹青出國沒進步
記者:但是,大師所到之處,總是一片歡呼聲。
李樹勤:有個美國畫廊老板曾對我說:我要把中國的藝術家推到國外去,培養和造就他們的國際地位。我立即回答他:中國的畫家都是中國自己培養和造就的,不是西方可以造就的。我們所有到西方的畫家,包括陳逸飛、丁紹光、陳丹青,到國外后原則上說,藝術上都沒有新的進步。就拿陳丹青來說,他的素描基礎非常好,成名作是以西藏為題材的《西藏組畫》,是他在西藏生活積累的結果。因為這一組作品,他被中央美院錄取為研究生,“文革”結束后,這組作品作為現實主義題材的油畫代表作,和羅中立的《父親》同時成名。但現在,原來的陳丹青已經結束了。
 |
書畫腐敗更嚴重
記者:是不是現在的時代太浮躁、太喧囂,造成了畫家群體的集體退步?
李樹勤:各種誘惑太多,急功近利的風氣太濃。我在一次會議上問在場的人:你們都想成大師,但能成大師嗎?現代社會對你的引誘太多。你想成為大師是不可能的。書畫腐敗比教育腐敗、醫療腐敗要嚴重得多。
很多書畫作品是垃圾
記者:現在各種各樣的藝術展覽很多,這些作品你覺得總體水平如何?
李樹勤:目前,書畫界中有很多人的作品是垃圾文化。所謂垃圾文化就是不具備經典、不具備高層次的文化狀態,就是對歷史畫作的仿制和對別人畫作的仿制作品,千人一面,百人一面。幾百個畫家的作品像一個人畫出來的,這充其量是“書畫肯德基”。事實上,大部分是文化垃圾,是文化垃圾的不斷呈現。就江蘇而言,目前的很多活動都缺乏學術性,沒有學術性的研究和分析,喜歡搞聲勢,缺少方向性。很多作品就是卡拉ok,通俗文化。
藝術創作不該推向市場
記者:那么,我們現在有什么需要努力的?
李樹勤:不要亂提口號,要踏踏實實研究一些具體問題,歷史的、現實的。政府應給畫家創造有利條件,特別不能把藝術創作當成文化產業和商業文化來發展。畫院里的畫家不是要他們去賺錢的,而是要他們搞出經典的、傳世的、符合時代要求的作品。
畫院把藝術創作推向市場的做法是錯誤的。有的經典作品要一年兩年或許多年才能完成的,要他怎么推向市場?問題是你要把真正優秀的藝術家調入畫院。我們要整體研究歷史經驗,比如江蘇美術1960年前后的經驗,就應該很好的研究,那是為中國美術史、江蘇美術史做出重要貢獻的時期。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