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下再現“篆刻之美”
刀下再現“篆刻之美”
刀下再現“篆刻之美”
2008年北京奧運會體育圖標“篆刻之美”自8月初公布以來,受到各方面的關注,滬上書法篆刻家施元亮也嘗試用篆刻手法將這35件圖標刻一遍,其中“馬術”、“射箭”和“現代五項全能”等三個奧運圖標刻章昨日已完成,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這次創作是想借奧運東風,讓更多的人去了解、欣賞中國篆刻藝術之美。
體現篆刻之美
35個包括田徑、賽艇、羽毛球、棒球、籃球、拳擊、皮筏艇、自行車等運動項目的奧運圖標,借鑒了中國特有的篆刻形式。然而包括韓天衡、劉一聞、施元亮在內的滬上眾多篆刻家表示,這35個圖標雖然賞心悅目,富有新意,但嚴格地說它并非篆刻,而是借鑒了篆刻形式的工藝美術設計。如何體現真正意義上的“篆刻之美”?這引發了施元亮嘗試用傳統篆刻手法將35件圖標刻一遍的興趣。
“目前的奧運圖標雖具篆刻的形式,但是同樣粗細、可復制的線條、可完全套用的邊框,使得構成篆刻藝術的三要素———‘章法’、‘刀法’和‘篆書’卻沒有完全體現出來。”施元亮說。
從施元亮已創作完成的“馬術”和“射箭”印章來看,它們比奧運圖標更具藝術性,藝術家通過刀法運用,在塊面布局中鮮明地表現出不同輕重虛實的節奏感;而這兩枚印章的創作源泉分別來自中國巖畫和漢畫像,延伸了歷史文化積淀,使印章顯得更為厚重。
篆刻成為冷門藝術
“篆刻之美”的面世,讓人們再次關注中國的篆刻藝術。“古人曾將印章作為一種身份的象征,比如皇帝用的‘玉璽’,而現在一般人對印章的認識則僅限于印信憑證。”施元亮說,“從藝術的角度而言,在這小小方寸之間融合了繪畫、書法和雕刻等藝術。老一輩藝術家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繪畫兩年就可以掛墻看,書法兩年還可以端量端量,篆刻兩年連邊還沒摸著。’可見,篆刻難學、難解的程度。而印章相比繪畫、書法,不易展示和裝飾的效果,也使它成為收藏界的冷門。”
近年來的一些品牌標識雖然也運用了篆刻形式,“但這些標識反映了‘輕藝術重設計’的傾向。”施元亮表示,“這些設計帶有明顯的工業化痕跡,缺乏作為一門藝術應具有的激情。”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