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印譜是專門匯錄歷代印章作品的書籍,它有兩個基本功能:一是供人們欣賞、研究或收藏,二是為篆刻者提供臨摹、借鑒的藍本。因此,各種印譜歷來受到藝術愛好者的普遍珍愛。
中國近代印譜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因而也奠定了它非凡的收藏價值。自清代以來,印譜一直被收藏界密切關注,價格一直不菲。印譜在刊行之初的數量極少,有很多好版本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失傳。清末民國期間,又有大量珍貴的印譜流失海外,再加上幾經戰火浩劫,存世的已屬鳳毛麟角。近年來,印譜收藏與投資漸漸走熱。由于日本、韓國、東南亞地區的收藏家認為漢文篆刻名貴印章既是賢達的表現,又是貴重禮品,因此對珍貴印譜的需求非常旺盛,加之上乘的印譜精品存世量越來越稀少,導致印譜價格一路攀高。
精品價格屢創新高
在近年國內的大型拍賣會和收藏品市場上,精品印譜的數量極為有限,價格屢創新高。2005年是印譜拍賣創造輝煌的一年,上海博古齋、嘉泰和敬華等拍賣行上印譜成交率極高。其中,明代汪關的《寶印齋印譜》更是以88萬的高價拍出,名列去年古籍成交價的前10名,令人對印譜收藏刮目相看。近代朱文篆刻大家陳巨來親筆題識的《盍齋藏印》,在嘉泰秋拍以3.3萬元成交。5月,上海國拍舉辦博古齋古籍善本專場拍賣會,印譜部分上拍拍品17件,其中最難得之品為清乾隆間汪啟淑鈐印本《漢銅印叢十二卷》,6冊巾箱本,雖估價僅6000~7000元,然最終以4萬元成交。在上海朵云軒2005春季藝術品拍賣會上付拍的印譜大多以高出估價1倍的價格成交,其中20世紀60年代鄧散木所撰的《廁簡樓印存》(16冊)估價為2.5~3.5萬元,最終以4.95萬元成交。朵云軒2005秋季藝術品拍賣會上,付拍的印譜也多以高出估價的價格成交。
不同品種競顯風流
名家手打
在收藏的各類印譜中,尤以原印鈐蓋的印譜最為珍貴。其一,這種印譜真實保存了原印作的神采和風韻,原始反映作者的創作意圖,成為最珍貴的資料。其二,這種印譜中的印章多為當時名人所用,為以后鑒定名人作品真偽,起到鑒別作用。其三,這種印譜中多為詩句內容的“閑章”,頗值把玩、欣賞。最后,這種印譜本身就非常珍貴,它所用的連史紙,薄而均勻,產量極少,如今更是鮮見;所用印泥稱為“魯庵泥”,色彩鮮艷且不變色,能忠實反映印章內容。目前在拍賣會和收藏市場上最受青睞和追捧的就是此類印譜。
明清印譜
明代印譜和清代集古印譜目前的存世量極為稀少。由于時代的局限,加之舊時印刷技術的相對落后,這些輯成的古印譜還不可能大量印刷發行,所以當時的印譜都系人工手拓,一本印譜至多也不過鈐拓數10冊,能夠留存下來的實在是鳳毛麟角,因此目前在收藏市場上奇貨可居。明代的印譜幾年前的市場估價就在萬元以上,即使是清代的印譜,在市場上也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價格上升空間非常廣闊。
民國印譜
從近兩年收藏品市場和拍賣會的成交情況來看,民國印譜已經步明清印譜后塵,進入了一個快速增值期。民國時期,各家印譜版本極多。但印譜刊行一般都只是為了交流,印的數量一般都不多,又加上飽受戰亂之苦,很多版本很好的印譜失傳了,因此民國時期的印譜傳世數量很少,名家精品更是可遇不可求。在2005年的拍賣會上,民國張咀英輯《黃牧甫印存》、民國輯《二金婕堂印存》、《吉羅居士印譜》等分別以遠高出估價的6600元、8800元、5500元成交,且民國印譜成交率居高不下,顯示出比較活躍的收藏投資屬性和較高的市場關注程度,實現價格的躍升理應為時不遠。
當代名家
相對而言,現、當代印譜的收藏投資潛力尚未得到很好的挖掘,有志于收藏的人士應當及早入手,其中優先選擇的應是3類:一是名家印譜,比如鄧散木、來楚生、方去疾等名家的印譜,在近年來的拍賣市場上已經顯示出了一定的上升勢頭;二是富有特色的印譜,比如江蘇省國畫院篆刻委員會副主任王本興的《雨花臺烈士印譜》,收錄了其所刻的163方烈士姓名磚印,被評價為“古樸端莊,剛健有力,氣勢磅礴,攝人心魄”,目前估價已達10~20萬元;三是原鈐本。上世紀60年代,青年篆刻家吳子建、方正之、徐云叔和陳茗屋合刻了《四朋印譜》。《四朋印譜》共8本,其中4本在各自作者手中,另4本,除一本去年以8800元拍賣成交外,其他均流落在外,下落不明。這套印譜是四人的手打印譜,可謂是新中國成立以后年輕篆刻家的第一本。現在的印譜多為木刻翻摹、摹刻和影印,制作者為防有人造假,刻意將印譜內容或縮小、或放大,與原印總是差那么一點,而原汁原味的印譜就顯得尤為珍貴。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