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藏家會診私人博物館
上海藏家會診私人博物館
上海藏家會診私人博物館
作為上海收藏家較為集中的區域,虹口區共有550多位收藏家,開設了近50家私人博物館、家庭收藏館,其中設在多倫路上的錢幣館、古陶館等在業內已是小有名氣。盡管盛名在外,可多數私人博物館、家庭收藏館的館主卻心存憂慮:與公立博物館相比,私人博物館、家庭收藏館缺乏相應的政策、資金支持,生存十分艱難。媒體上也常常傳來投資數百萬元的收藏館因經濟原因而不得不關閉的消息。面對自己苦心打造的博物館和收藏館,如何讓它們能長期生存,便成為博物館、收藏館館主們關注的焦點。日前,上海市虹口區數十位私人博物館和家庭收藏館的館主齊聚一堂,就私人博物館和家庭收藏館的出路進行了交流。
私人博物館也可以館養館
據統計,在發達國家,平均每5萬人享有一個博物館;而在我國,平均每60萬人才擁有一個博物館。造成差距的關鍵原因在于發達國家擁有數量眾多的私人博物館。各種私人博物館作為公立博物館的重要補充,為公民提供了更多普及文化的場所。作為借鑒,在提高我國人均博物館比例的同時,鼓勵發展私人博物館不失為一條途徑。
事實上,我國的民間收藏家不在少數,但相當一部分收藏家只選擇在小范圍內進行藏品展示或交流,而不是將藏品布置成博物館。究其原因,博物館的非營利性是一大因素。
在不少人看來,開設博物館是一樁虧本生意。一方面,博物館屬于公益事業,是一種公眾福利,不能為參觀者設置較高的參觀門檻;另一方面,博物館的運作需要較高的維持成本,展示場地的租金、管理人員的收入、維修保養的費用,都需要一大筆資金投入。難怪在世界范圍內,如果一個博物館的所有經營收入能夠達到投入費用的30%已經算得上經營有方了,其中門票收入最多只能達到所有投入的5%到10%。
久而久之,非營利性逐漸演變成一種博物館“不能營利”的慣性思維。也就是說,由于“以館養館”基本不可能,很多人就放棄了“以館養館”的打算。更有甚者認為博物館只能管理不能經營,忌諱將博物館與“經營”二字相提并論,認為會違背博物館公益性的本質。而這種看法不僅影響了私人開設博物館的積極性,也束縛了私人博物館的經營意識。
其實,近年來國際博物館協會已對博物館的“非營利性”內涵作出新的解釋,鼓勵更多的私人博物館提高經營意識,將博物館作為文化產業來進行商業運作。國際博物館協會指出,非營利并不意味著不營利,“營利”可以作為實現“非營利”目的的手段。在美國,當博物館由公立向私立過渡時,自身經營收人所占份額的地位明顯上升,由公立博物館的1.1%至2.2%上升到私立博物館的14%至49.5%。
改變家庭藏館“嘉里敦”狀態
目前,我國有近380家私人博物館,但這不包括數量驚人、隱藏在普通住宅公寓當中的各類家庭收藏館。上海虹口區收藏家協會會長朱國祥介紹,盡管虹口區有近50家庭收藏館,但真正擁有獨立展示空間的只是個位數,更多的家庭收藏館處于“嘉里敦”(家里蹲)狀態,館主居室中的一間客廳往往成為整個展廳。難怪有人說,上??偣仓挥惺畞韨€家庭收藏館,那些居家設置的展廳頂多稱之為收藏間。
受到空間限制,大多數館主只能壓縮展品數量,挑重要的展品進行展示,更多的展品卻藏在儲存箱中不見天日,使得有些收藏館展出的藏品只及所有館藏的四分之一。而居家設置的展示空間一般都身兼數職,展示、會客,甚至餐飲在同一空間中進行,長此以往必會對其中的展品造成一定的損害。此外,館主上班使得館內無人照看、館主家來了客人等情況也會讓參觀者吃閉門羹。
然而,對家庭收藏館館主來說,在讓收藏館創造經濟價值前,降低經營成本是他們的必然選擇。面對居高不下的場地租金,單靠館主的個人力量顯然難以為家庭收藏館搬家。為此有不少專家建議,可利用閑置場地盤活家庭收藏館,以取得雙贏的經濟效果。
例如,不少社區都設有街道文化活動中心,活動場地相對寬裕,也沒有什么固定的展示項目。如果將家庭收藏館移師于此,不僅可以解決家庭收藏館“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問題,也可以由此打響小區精神文明建設的文化名片。同樣,現在一些閑置廠房往往被改造成創意產業中心,是否可以請有關部門進行統一規劃,將有些廠房變成家庭收藏館的集中展示場所?一旦形成家庭收藏館集聚地,其獲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必然會大幅提高。此外,一些生產企業也可以有針對性地尋找與自己所處行業對口的家庭收藏館,利用廠房的空間優勢筑巢引鳳,既為企業文化增添亮點,又為收藏家解決展示場所的后顧之憂。
現代管理模式不容忽略
縱觀現有的私人博物館和家庭收藏館,還有一個問題相當突出:缺少參觀者。
據了解,耗資6000萬元的世界惟一專項青瓷博物館——深圳“璽寶樓”自1998年開館以來,總共只迎來幾萬名觀眾,門票的收入還不及購買一件青瓷的成本。而上海的各家私人博物館除了偶爾有游客慕名前往,絕大多數都是收藏圈內的自家人。私人博物館門庭冷落的背后,卻是參觀者尋找無門的無奈。
目前,能夠通過114等公共查詢系統查詢的私人博物館或家庭收藏館寥寥無幾,公共媒體上的報道也很少涉及私人博物館或家庭收藏館的具體地址。普通參觀者若要尋找自己感興趣的私人博物館或家庭收藏館,需要通過輾轉多次才能如愿。難怪有專家提出,既然把私人博物館視作文化產業的一部分,主辦者就要有“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意識,引入現代管理模式,花力氣為自己的博物館或收藏館進行吆喝宣傳。
其實,由于私人博物館和家庭收藏館通常為個人投資,不可避免地存在個人化傾向,在經營策略及管理方式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能建立一個基金會來引導多個私人博物館和家庭收藏館,為它們引進現代管理模式,或許能使私人博物館和家庭收藏館的經營理念有所突破。
首先,可以請專業人員為私人博物館和家庭收藏館進行全方位包裝宣傳,提高文化品位。有些私人博物館和家庭收藏館的藏品及布置經年不變,躲在角落里默默等待觀眾,結果離觀眾越來越遠。若憑借專業人員畫龍點睛,不難化腐朽為神奇,最大限度地展現出私人藏品的文化底蘊。
其次,要鼓勵私人博物館、家庭收藏館向社會集資。門票只是集資的初級層面,對整個博物館、收藏館的經營來說只能算杯水車薪。但如果通過中介機構讓私人博物館或家庭收藏館中的藏品有機會參加國內外巡回展出、館際交流等,就能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但要實現這點,遠非館主一人能夠實現,必須依靠各個部門的協調合作與支持。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