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當代藝術竟走“八卦路”
某些當代藝術竟走“八卦路”
某些當代藝術竟走“八卦路”
時間:2006-08-25 15:39:00 來源:新民晚報
市場
>某些當代藝術竟走“八卦路”
 |
——北京評論家陳履生痛批美術界“惡搞風”
最近,北京的美術評論家陳履生接連發表言論,指出中國當代藝術缺失榮辱觀,同時痛批了美術界的“惡搞”現象。
展出下體 也成藝術
他提到了不久前的一個名為“實驗空間”的當代藝術作品展。在這個展覽中展出了某美院20多位學生的作品,其中不少作品是通過刻畫人體生殖器官和男女性關系等方式表達主題。在展覽中有一組攝影作品是自拍的女性下體的特寫,作者是22歲的大二女生……當下此類為藝術而“獻身”者比比皆是,成為一種潮流,而一旦窮盡這一身體材料的運用,無恥辱可言,那么,這一“藝術”也就到了窮途末路。
藝術為名 混淆視聽
陳履生認為,對當代藝術有多種判斷,以榮辱觀來衡量可能是最基本的。榮辱觀是做人、為藝的前提。當代中國的美術界和中國的當代藝術中的許多表現失去了基本的榮辱觀,狂妄無知、無聊游戲、追名造勢、好逸惡勞、投機取巧、顛倒是非、惡意炒作、歪門邪道,這些本不應該引以為榮的現象,不僅是大行其道,而且是堂而皇之,更有甚者為之公開鼓吹。
失去正確榮辱觀的任何藝術行為,在今天都有可能引起驚世駭俗或驚心動魄,特別是以“藝術”的名義,就更有可能為世俗的行為增添一些為人們難以認知的“當代的”、“藝術的”色彩。在“藝術”的名義下,“藝術”就成為一種混淆是非的煙幕彈,使人們難以明榮知辱;而顛倒的榮辱觀,更使人們對藝術產生“當代”的困惑。
惡搞牟利 取悅洋人
他還說,在諸多現象中,美術界的惡搞與網絡上的惡搞如出一轍,形成了一種有礙社會文明健康發展的不良風尚,是影響藝術軀體健康的毒瘤。這類藝術上的“惡搞”,將經典作為“惡搞”的題材和主要內容,把領袖、英雄、歷史變成一種可以惡搞的符號,其中革命領袖像首當其沖地成為當代藝術中最為概念化和程式化的形象符號。而像劉胡蘭、董存瑞、王成這些曾經在幾代人心目中烙下深刻印跡的英雄,無一幸免地成為“惡搞”對象。有一尊大頭娃娃般的劉胡蘭塑像,雖然和當年王朝聞所塑造的《劉胡蘭》一樣是被五花大綁、昂首挺胸,但是,除了突出巨大的頭顱之外,最顯眼的就是爆突的雙乳,有如八卦新聞中對明星乳房的關注一樣。
這種“惡搞”所用的一些時尚的因素,使這些英雄或領袖與當代潮流中的一些已經走向流俗的符號相呼應,從而迎合那些低級的或變態的審美趣味和畸趣心理,并通過取悅洋人而獲得經濟上的利益。
源頭缺水 教育有責
陳履生說,近一段時期以來,從海外的中國當代藝術市場急劇攀升的信息中,可以看出,“惡搞”獲得了市場的支持,猶如注射了一支強心劑,使“惡搞”風愈演愈烈。正是有了這種“惡搞”中國符號的作用和影響,使得中國當代藝術的市場化傾向逐漸暴露出來,并成為一些人熱捧和炒作的對象。這種“惡搞”盡管能獲得一己之利,但是以犧牲國家文化形象為代價。
陳履生認為,這些現象暴露了中國藝術教育的問題。從教育的源頭中抓榮辱觀的教育,是解決當代藝術中榮辱觀缺失的一個重要的方面。
 |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