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間20多倍 書畫市場火啦還是瘋啦
7年間20多倍 書畫市場火啦還是瘋啦
7年間20多倍 書畫市場火啦還是瘋啦
一幅古代書法作品,價格從33萬元賣到935萬元,7年間翻了20多倍;《雨花臺頌》刷新單幅國畫4000多萬元的新記錄。在國外,畢加索、克里姆特的畫作更創下超億美元的“天價”……
書畫由藏品成為禮品,并走向家飾。書畫市場讓人垂涎,投資書畫讓人產生暴富欲望,而書畫市場的不規范又讓人望而卻步——
書畫市場:“黃金時期”?“虛火”、“虛高”
?
7月29日,現代畫家傅抱石的巨幅國畫《雨花臺頌》在北京以4620萬元的高價拍出,刷新了單幅書畫作品的賣價記錄。
這個價格被稱為“天價”。近年來,書畫在國內市場一路走高,屢屢拍出天價:2004年,近代山水畫大家陸儼少的《杜甫詩意百開集》以6930萬元的價格成交。2005年,中國書畫拍賣超過1000萬元的達到46幅,成交價前一百名的作品成交總額為12億元。2004年,這兩個對比數字分別是20幅、9.5億元。
今年6月,奧地利畫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阿黛爾·布洛赫-鮑爾Ⅰ》被美國化妝品大王勞德以1.35億美元收購,創下迄今單幅油畫最高拍賣價記錄。之前保持這一紀錄的是西班牙藝術大師畢加索的名畫《拿煙斗的男孩》,它曾于2004年5月在紐約索斯比拍賣行以1.04億美元的價格被拍賣。
這種現象正應了那句古話:“黃金有價,書畫無價。”書畫市場火啦?瘋啦?
業內有人卻稱這種現象為“虛火”,這樣的價格為“虛高”。理由是:書畫市場存在著嚴重的厚今薄古現象,例如,屢屢被人稱道的元代鮮于樞的草書《石鼓歌》,縱然拍得迄今古書畫最高價的4620萬元,也和現代畫作的價格相形見絀。甚至有人發問:難道八大山人、鄭板橋、“四王”、石濤的歷史地位果真比不上齊白石、徐悲鴻、潘天壽、黃賓虹、林鳳眠、李可染嗎?
書畫市場火爆和瘋狂卻是不爭的事實。歸納起來,其火爆的原因主要有:
有購買能力的經濟富裕階層的出現。收藏名書畫已經成為一種時尚。有人說,在西方,“有車尤其是自己開車不算富裕,有房并且家中有名畫才算有品位,屬于真正富裕”。這種風氣正在國內彌漫開來。
以名書畫為禮品。送整箱的“茅臺”酒、“中華”煙,有的客人已不稀罕;送現金,有地位的客人不敢要、不愿收。而送名書畫,既無傷大雅,又可傳之后人、保值增值。
“亂世藏黃金,盛世重收藏。”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費觀念的變化,即便是普通人家,家庭裝飾也把懸掛成千上萬元的名字畫提上了議事日程。
河南書畫:期待“平實”變“豐實”
河南書畫市場現狀如何?記者向省及鄭州市的文化管理部門詢問,沒有得到具體經營數字。
河南書畫市場的地位如何?鄭州大學書畫研究院院長、省書協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翟本寬介紹說,橫向看,北京、上海、天津三市最為熱鬧,河南在省份中比起江、浙可能要遜色一些,不過一直呈上升趨勢。
翟本寬說,現今,張海、王澄、李剛田、周俊杰、李強、王寶貴都是中國書協理事,其中張海還出任了中國書協主席,在國內的影響與日俱增。在老一代書家中,陳天然風格獨特;已經過世的謝瑞階善章草,且尤擅以黃河為題材作畫,號稱“黃河老人”;林國軒功底深厚,這些人的作品都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
包括一些區域性、民間公認的名家在內,河南書畫近年來行情看漲。例如,鄭州擅長題匾額、畫牡丹的唐玉潤,一幅4尺整張的書作一般是2000元,牡丹是3000元一張。陳天然的書法是1平方尺2000元至3000元,4尺整張的約需2萬元。張海的書作現已漲到8000元/平方尺。而特出名的區域名家,賣字畫的月收入應能達五六萬元。
當然,河南書作比起國內大家,價格的總體特點還是“平”。例如,啟功的書作,要賣到每平方尺1萬元~1.5萬元。翟本寬另外說,河南書畫歷史悠久,曾出現過吳道子、王鐸等大家。清朝的王鐸在孟津、黃河以北的懷慶府一代活動較多,留有不少真跡。如果發現收藏,其價值自然非凡。
河南繪畫,按照中國美協會員、我省知名畫家、河南報業大廈903畫廊經理李自剛的說法,市場及價格的特點也是“平”。
李自剛說,“平”的原因主要是和京、津、滬相比,缺乏區位優勢。例如,903畫廊推出、經營的毛本華、他自己的、雷雙、劉杰、王仕增、梁美玲、丁偉、李剛、劉艷會、趙維平等我省知名畫家的作品,如果拿到北京,價格會翻上幾番。因為京、津、滬已成長為全國性平臺,吸引了大量港臺及海外買家,而河南人自身的購買能力還非常有限。
在河南,專業的拍賣公司和拍賣會相對少見,畫廊成為經銷書畫的常設機構和主渠道。903畫廊營銷總監夏新生介紹說,鄭州專業經營書畫原創的畫廊不過寥寥幾家,903是其中之一。903的定位是成為“代理河南首家油畫名家原創的畫廊”,主打油畫這個市場空缺和“新寵”。
投資:可抱熱情,仍需理性
在國內藝術品拍賣市場上,書畫拍賣的份額占到了70%~80%,不少拍賣公司推出的春秋大拍,全是書畫作品。
近10年來,書畫的升值速度明顯。例如,《華祝三多圖》1996年上海成交價為200多萬元,2005年以2860萬元成交;李公麟的《西園雅集》手卷,2002年以506萬元出手,2005年以2750萬元成交。趙孟兆頁的《臨契帖》,從1998年的33萬元上升到2005年的935萬元,7年間增長20多倍。因此,應對書畫投資抱有足夠的熱情。
與此同時,書畫投資的風險猶存。原因在于:其一,“黃金有價,書畫無價”。買家之間購買能力的差別、買家對書畫作品的不同感應造成了書畫價格的千差萬別,從而使書畫價格歷來缺乏統一而科學的參照系。其二,市場良莠并存、贗品泛濫,加上長期監管缺位,使投資面臨巨大風險。據統計,書畫市場99%的購買者上當。其三,畫家和畫廊的自我炒作、過分渲染,也使消費者甚至媒體如墜煙霧,形成盲目跟風。
被稱為“井噴”的書畫市場讓人垂涎,更讓人如墜煙霧。怎么辦?應把握好3條對應原則:
一是盡量買名人名作。只有名人名作才有收藏價值,才能增值。李自剛說,一般身為中國美協會員、參加過國家或出國畫展、拿過大獎、辦過個展的畫家,其作品在河南至少賣幾萬元以上。反之,幾萬元以下的作品很難增值。
二是學習、積累書畫鑒別知識。翟本寬說,“觀千劍而識器,操萬曲而知音”,自己的經驗最可靠。尤其是參加書畫拍賣,自身能力不足的,一定要咨詢、延請行家和權威機構幫助鑒識。
三是不要抱著一夜暴富的心態。很多人甚至一些下崗職工指望快速地買進賣出增值、致富,殊不知,越是異想天開,越容易被套牢,甚至血本無歸。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