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派才是當代版畫的精神
中國氣派才是當代版畫的精神
中國氣派才是當代版畫的精神
十人版畫展昨在關山月美術館開幕
“這是版畫嗎?”昨日下午,不少市民走進關山月美術館不禁驚嘆道。“視覺漂變——第二屆當代中國青年版畫家提名展”昨日開幕,本次展覽持續到9月12日。由藝術批評家齊鳳閣“欽點”的10位青年版畫家以其獨特的版畫藝術語言、深刻的學術思想讓現場觀眾眼前一亮。
據了解,繼首次當代中國青年版畫家提名展之后,本次展覽再度對八十年代以來,在學院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一批有思想、有創意的青年版畫家作品進行集中展示。主辦方的“野心”是——力圖將這一版畫學術活動打造成為一個發掘和扶持版畫專業人才、反映當代中國版畫的發展動態,進而提出版畫學術問題,引導中國版畫健康有序發展的舞臺。
前沿:學院中的社會理念
“漂變”是一個社會生物學概念,“社會漂變”指的是行為和社會的組織模式及社會群組的隨機趨異,社會群體之中的變異是遺傳漂變、傳統漂變及其相互作用的總和。在這個紛繁復雜的概念背后,本次展覽的學術主持齊鳳閣一語道破“天機”——“‘視覺漂變’其實就是視覺形態的革命”。中國版畫經過20世紀80年代的走出風情、更新圖示和90年代的純化語言和文化關懷,在新世紀進入主體精神的強化、形式語言的攀升的雙重推進過程。其間以學院版畫為代表,逐漸顯露出既具東方情愫又有個性特質的獨立品格。在這一漂變過程中,版畫的傳承與發展達到了和諧統一,而版畫也籍此獲得了前進和發展的動力。
此次參展的十位版畫家代表了中國青年版畫創作的中堅力量,而觀眾們也感受到傳統版畫所無法比擬的視覺沖擊。我們看到楊鋒的畫面制作出毛巾的棉布肌理、洗衣板的凹凸效果;李全民的畫面上出現了電路板、民間剪紙、利是封等形式;馮緒民使用大面積的亮色,乍眼看去還以為是大畫刷的成果……展覽中頗受矚目的陳龍,這次展出了六年前的一批作品,近年來他已經開始了對版畫媒介的創新嘗試,將國畫、油畫等藝術手法與版畫結合起來,甚至不惜使用綠松石和金箔,讓版畫的外延極大擴展。“他們的作品代表了國內版畫界的前沿,”齊鳳閣說,“此次參展的十位版畫家代表著當代版畫發展的一種趨勢,即對原有版畫概念、版畫屬性的堅持的同時,對當代文化的切入、對版畫文化身份和社會問題的思考。在他們的作品中也深刻地反映出,他們在原有的版畫語系內尋求變異、尋求超越、尋求當代版畫表述方式的藝術追求。”
中國現代美術不能總是跟著西方走
在參展的十個藝術家中,有9人在專業美術院校任教,另1人為畫院專職畫家。“學院派”帶給我們的,并不是空中樓閣的書卷氣,反而是跟社會緊密切合的生動與深刻。這些年來,學院版畫作為研究、發展的主力,非常注重文化內涵、學術品格,使傳統版畫的邊界得到了拓展和延伸,“大版畫”的概念也逐漸生成。楊鋒回憶起自己“懵懂-喜歡-熱愛”的版畫之路,目前他心中依然存有很多困惑,其中一點與許多畫家意識到的一樣—“如何走出西方現代藝術的陰影”。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主任吳長江認為,中國現代美術不能總是跟著西方走,中國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情感,有幾千年文化的傳承,要有“中國氣派”。齊鳳閣也說道:“西方的觀念、技術可以借鑒,但只有以現代觀念整合本民族民間的傳統資源,發揮自身的優勢、潛能,摒棄模仿、抄襲,才能以個性贏得尊重,才能立足于世界。”
那么,本次畫展是否體現了“中國氣派”呢?我們驚喜地發現,在豐富多彩的表現手法之下,韋嘉作品反射中國兒童的心理;鄧耀明的畫面上人與魚的游戲令人想到莊子的“北溟有魚”;陳龍的人形大豆仿佛暗示了中國農村與城市的碰撞與交纏。“本次參展的藝術家,技法都很現代,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現代藝術的影響,但是他們作品呈現出來的精神內涵、本質上是民族的。與中國當代社會生活緊密結合,這就是他們堅持的學術思想。這些青年版畫家在走出西方現代藝術陰影的道路上跨出了一大步,這是值得肯定的。”齊鳳閣說。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