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盒子·青浦:中國空間里的當代藝術
黃盒子·青浦:中國空間里的當代藝術
黃盒子·青浦:中國空間里的當代藝術
展覽名稱:“黃盒子•青浦:中國空間里的當代藝術”
展覽時間:2006年9月6日——10月6日 2006年9月6日開幕
展覽地點:青浦區小西門
主題闡述
任何經歷過歷史汰選而建立了自覺判斷標準的藝術品類,都同時建構起它特定的觀賞方式。自十九世紀以來,現代美術館以其純粹、明亮、中性的空間構造確立了一種“規范的”公共展示-觀賞制度。美術館的空間被規定為White Cube(白方空間),一種“白盒子”,它是一個可以替代教堂的建筑容器,也是特定意義構成的公共場域,不同類型的藝術實踐皆可在這個圣殿般的空間中呈現為“作品”——個人性的觀看主體膜拜、凝視的對象。然而,“白盒子”卻從本質上呈現為一種隔離:將所有作品與它原本發生的生活世界隔離開來;將創作情境與觀賞情境隔離開來;將審美體驗空間與日常體驗空間隔離開來。由于此隔離而生成的,是一種特定的凝注-沉思的意義空間(這也是Muse女神庇護下的Museum的源初涵義),同時也是一個將藝術對象化的空間。
“黃盒子”是由中國美術學院發起,為應對“白盒子”機制而提出的一系列當代藝術創作與展示計劃,旨在探索一種中國式的展示空間與觀看機制。這一概念的提出,既是對傳統中國式空間的一種展示學探索,又是對文人書畫精神的一種當代藝術的詮釋。2005年,“黃盒子”計劃在臺北市立美術館成功舉辦了“黃盒子:臺灣當代書畫展”,該展致力于在美術館既有空間中再造一個中介空間,借以呈現出中國傳統觀賞經驗的一些具體格式。在此基礎上,“黃盒子”當代藝術與展示計劃又將邁出關鍵的一步。
“小西門”是上海青浦區政府保護修建的一個古鎮民居建筑群落,是目前由地方政府主導的傳統/民間文化復興、創意文化再生產的一個頗具代表性的案例。經過三年的努力,小西門傳統民居群落保護修建工程已經勝利完成。藉小西門工程落成之機,中國美術學院協同亞洲藝術文獻庫(AAA)、《時代建筑》將在上海青浦區政府、上海市青浦區新城公司的支持下,舉辦“黃盒子?青浦:中國空間里的當代藝術”大型學術展覽。本次展覽以中國式空間向當代藝術發問,擬邀請海內外20余位當代藝術家,以繪畫、錄像、攝影、裝置、多媒體戲劇等多種實驗藝術形式應對、演繹小西門的傳統中國式空間。同時,本次展覽還邀請了來自不同國家的10數位著名建筑師,采用現場制造、現成品重組、空間疊印等方式,在小西門民居群落中展示其作品及創意,探索傳統空間與當代建筑的關系、表達與展示的關系,在中國式空間中檢驗、思考當代建筑的種種問題。
目前中國各地正在興起一場修建美術館的熱潮,美術館的空間營造是否一定要遵循規范化的觀看制度?中國悠久而精深的觀賞文化在美術館的系統中是否尚有可為之處?古典的觀賞經驗對當代美術館建筑的形態與空間探索具有何種意義?中國本土的空間和視覺實驗以何種方式回饋世界?這是“黃盒子”計劃指向的問題。小西門并非專為藝術展示設計的場所,它本是日常生活的建筑,今天,由于人們生活形式的改變,它成為我們難以回歸的家園。在中國各地,許多像小西門這樣的建筑或者消失,或者成為旅游業的秀場。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在保留中國傳統建筑視覺記憶的同時,賦予它新的意義和活力?本次展覽將以小西門為研究對象和創作現場,使當代藝術走出美術館空間,脫離“白盒子”中燈光魔術的保護,在傳統中國式空間中探討當代藝術與實驗建筑的表現潛力,以中國的日常生活空間限定、激發當代藝術的創造形態,實現傳統空間形態的意義更生。
青浦既是傳統的中國水鄉,同時又是當代建筑的重要工作現場,這一特定的文化格局使青浦成為中國當代視覺文化建構的實驗室,一個現實世界的“黃盒子”。在本次展覽中,我們將在中國式的空間中展示和思考當代藝術與建筑的諸種實驗,我們相信,“黃盒子?青浦:中國空間里的當代藝術”將為當代藝術創作與建筑文化帶來一種新的思考向度與發展契機。
展覽時間:2006年9月6日——10月6日
展覽地點:青浦區小西門
開幕晚會
時間:2006年9月6日19:00—22:00
地點:青浦水泥廠廢墟
交通:由小西門展區乘船
節目:音樂+多媒體演出
策展團隊
高士明
策展人、中國美術學院展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張頌仁
獨立策展人,中國美術學院客座教授
胡項城
藝術家,小西門建筑群落藝術總監
組織機構
主 辦:中國美術學院
協 辦:《時代建筑》、《A+U》
承 辦:青浦新城區建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
文獻協作:亞洲藝術文獻庫
學術研討會
時間:2006年9月6日13:30至16:30
地點:青浦區小西門
本次展覽期間,將邀請國際相關領域的重要理論家及藝術家赴小西門出席研討會,與會代表將圍繞以下議題進行討論(該議題亦作為“黃盒子”計劃向藝術界、建筑界同仁提出的一份問卷):
1.當代藝術的展示空間與意義建構機制是怎樣的?
2.怎樣看待美術館空間對藝術創作的支持與限定性?
3.如何看待中國傳統觀賞文化與美術館觀看制度的關系?
4.你理想中的美術館是怎樣的?
5.如何理解“中國式空間”?它是否存在?
6.中國日常空間里的當代藝術創作是否可能?
7.如何看待中國傳統空間與經驗的建筑學轉化?
8.文化遺產的合法性?文化傳統與博物館對象、旅游業景觀的關系?
9.在社會發展中我們失落了什么?在遺產保護中我們失落了什么?
10.如何面對社會生活的博物館化和對歷史傳統的破壞?
11.歷史、傳統對我們意味著什么?
12.怎樣看待已經失去的歷史和未來的歷史?
13.文化身份是現實還是想象?怎樣看待建筑師對“普通城市”的焦慮和對可辨識性的欲望?
14.無建筑師的建筑、建筑史之外的建筑意味著什么?
15.如何看待青浦建筑實踐及其視覺生產?它對青浦的意義?
參展藝術家
藝術家:
吳山專(漢堡-上海)、邱志杰(北京)、王冬齡(杭州)、梁志和(香港)、吳俊勇(杭州)、劉大鴻(上海)、劉韡(北京)、高世強(杭州)、Yondonjunain Dalkh-Ochir(蒙古)、葉放(蘇州)、張慧(北京)、鄭端祥(杭州)、朱璽(上海)、于彭(臺灣)、Inga Svala Thorsdottir(冰島)、樓笙華(杭州)、邱黯雄(上海)、薛君(北京)、孫遜(杭州)、白雙全(香港)、鄭在東(臺灣)、倪柯耘(杭州)、廖文峰(上海)、謝曹閩(美國)、嬲小組、鄭文昕(杭州)、ntravision Group(挪威)、總體藝術小組(北京-杭州)、色彩調查小組(上海)等。
建筑師:
Arata Isozaki、Benjamin Wood、David Chipperfield、泉本晉一、大舍建筑、張斌、馬清運、劉家琨、張雷、Rem Koolhaas、J. C. Sancho Osinga-Sol Madridejos、文筑國際、王家浩、童明、李凱生、祝曉峰、張永和、鄭湘竹、某群眾建筑師等。
聯系人
何海艷小姐
電話:021-39716666-2041,69730977
傳真:021-69730977
郵箱:qpxcjs@shqp.gov.cn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