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國家收藏當代佳作機制
建立國家收藏當代佳作機制
建立國家收藏當代佳作機制
施大畏呼吁以“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為契機
建國以來首次 “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最近正式啟動。經過上海地區初選,共有油畫、國畫、雕塑共14件美術作品送往北京進行最后的評選。上海中國畫院院長、“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評委施大畏昨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本次活動的意義不僅促進了重大題材美術作品的創作,更重要的是倡導了國家收藏當代優秀藝術作品的理念。
施大畏說,現在一些美術館、博物館、畫院等國家藝術機構盡管有專項資金收藏藝術品,但大部分都是收藏古代、近代或者現代藝術家的藝術品,很少用于收藏當代藝術家的作品。這就造成了兩個后果:一是不少當代畫家的優秀作品都流失在市場上,國家機構收藏的作品數量十分有限,即便收藏的也不一定是藝術上有代表性的作品。而這些作品大多也是依靠畫家無償自愿捐贈的。二是無法有效地通過獎勵機制鼓勵當代畫家積極參與創作一些重大題材的作品。因此,我們現在倘若要專門到國家藝術機構去集中看一位當代畫家的優秀作品,未必能夠如愿。
施大畏認為,當代畫家的優秀作品如果國家機構現在不出資收藏的話,今后再要收藏一是付出的代價可能更高,二是未必能夠收得到。因為一個畫家的創作高峰是有周期的,國家機構的收藏最好是與畫家的創作高峰周期同步。否則,“過了這村就沒有那店了”。另外,現在畫家要創作一些重大題材、重大主題的作品,這些作品可能從短期看未必有多少市場收益,但是在藝術的提升突破上卻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有專項資金對這些畫家進行資助,就能使其安心創作。
施大畏說,僅僅依靠畫家自覺無償捐贈藝術作品來充實國家機構的當代藝術品收藏畢竟是有限的。時代不同了,現在是市場經濟,國家收藏當代藝術品也應該嘗試運用市場化的手段,從機制上予以充分的保證。
這次“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國家出資1.01億元,入選作品都由國家收藏,這可以說是國家收藏當代優秀藝術品的良好開端。希望以此“創作工程”為契機,今后能將國家收藏當代藝術品常態化,建立起相應的收藏機制。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