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倫春民族手工藝品悄然興起
鄂倫春民族手工藝品悄然興起
鄂倫春民族手工藝品悄然興起
幾年來,鄂倫春民族特有的樺皮制品和用狍、鹿、犴皮制作的民族服飾、民間藝術剪紙等工藝品制作悄然興起,一些民族工藝品店的成立,打開了鄂倫春人手工藝品的市場,吸引了來往的游客。
鄂倫春人為適應游獵生活特點的需要,用大興安嶺遍地皆是的樺樹皮,制成了輕巧耐用的生活用具。他們將崇拜的各種神偶也裝在樺皮盒里,放在斜仁柱后面的樹上,鄂倫春族主要信仰薩滿教,相信萬物有靈。鄂倫春族傳統(tǒng)樺皮用具主要有樺皮碗、樺皮水桶、樺皮盆和樺皮盒。在樺皮盒中包括有針線盒、煙盒、神偶或神像盒、梳妝盒、火柴盒、帽盒、兒童玩具盒、骨灰盒、裝火種的盒等。婦女們還在這些盒上刻或貼上美麗的圖案、花紋,以供欣賞。這些盒具鄂倫春人統(tǒng)稱為“毛力春”。 現(xiàn)在鄂倫春人已經(jīng)下山定居了,有些樺皮制品的使用功能越來越弱化,但它的收藏和觀賞價值卻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樺皮制作工藝已作為一種鄂倫春民族特有的文化被保存下來,并將傳承下去。
過去,鄂倫春人終年過著游獵生活,衣服必須耐寒經(jīng)磨。所以都是用狍、鹿、犴皮制作的,其中狍皮制品數(shù)量最多。鄂倫春族婦女先用鞣皮工具將皮子鞣制,鞣制過的皮子柔軟耐用。她們再將狍、鹿、犴筋晾干用木錘砸成纖維,用以搓線進行縫紉。鄂倫春人服飾上的圖案大多是刺繡上的,有的如湛藍天空的朵朵白云,有的如密林深處嬌柔的鮮花。由此可見鄂倫春人的刺繡工藝也是十分精湛。解放以后隨著生活水平的改善和與各民族的頻繁交往,中山裝、西服各種新式男女服裝都傳入鄂倫春人中來,平日鄂倫春族的服裝同漢族等兄弟民族服裝已沒有什么區(qū)別,但在節(jié)日里鄂倫春人還是喜歡穿著自己的民族服裝參加聚會和歡慶。
鄂倫春的剪紙藝術,早期用薄樺樹皮和熟好的獸皮剪,后來用紙剪。鄂倫春民族沒有自己的文字,剪紙就如同文字符號,每幅剪紙都有著不同的內容,表現(xiàn)生產(chǎn)生活、宗教信仰、婚喪嫁娶等。有人物、動物植物及自然景物;有象征鄂倫春崇拜的神靈,如天神、山神、火神等。她們把剪好的圖案繡刻在皮毛制品(皮袍、狍頭帽、煙荷包等)和樺皮器皿(飯盒、衣箱、嫁妝盒等)上,這些剪紙不僅可以用來裝點生活,更表現(xiàn)了鄂倫春人的內心世界和精神寄托。
為了搶救、挖掘和弘揚鄂倫春傳統(tǒng)民族文化,活躍旅游紀念品市場,拓展旅游商品供銷渠道,鄂倫春旗還設立的集加工制作、展覽和銷售為一體的綜合性場所,使鄂倫春民族工藝品得到了傳承和發(fā)揚。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wǎng)”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wǎng)”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