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展出俄國大師作品吸引上萬觀眾
穗展出俄國大師作品吸引上萬觀眾
穗展出俄國大師作品吸引上萬觀眾
核心提示
19世紀下半葉俄羅斯美術的“黃金時代”涌現出“巡回展覽畫派”大批代表作,作品因為對普通百姓、風俗生活和曠闊自然詳盡真實的描繪,在俄羅斯繪畫史上寫下了驕傲與榮耀的一頁,并在世界范圍內產生彌久影響。
從8月15日至10月8日,“俄羅斯文化年”的重頭戲“19世紀下半葉俄羅斯現實主義作品展”在廣東美術館亮相,展覽首次將俄羅斯19個博物館的118幅繪畫精品聚集到一起,匯集了俄羅斯19世紀下半葉眾多偉大畫家的杰作,包括列賓、彼羅夫、克拉姆斯科依、瓦斯涅佐夫、希施金、薩伏拉索夫等。我們特意邀請中國美協油畫藝委會會員、廣州美術學院楊堯教授為讀者點評此次畫展中的亮點,與不朽名作來一次心神交會。
1 現場素描
廣州老畫家四次來看畫展
有人曾經用列夫·托爾斯泰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來比喻列賓在俄羅斯美術史上的地位。據說但凡上檔次的俄羅斯畫展走出國門,都要有一兩幅列賓的作品撐“門面”。而記者在廣東美術館的3樓展廳,竟看到了列賓的12幅作品!
盡管列賓最廣為人知的名作《伏爾加河上的纖夫》和“巡回展覽畫派”領袖克拉姆斯科依等畫家的代表原作抱憾缺席,但該展覽已讓人目炫神迷。展出的118件名畫涉及肖像畫、風景畫、風俗畫和歷史畫等多個題材,它們不僅來自俄國最著名的莫斯科博物館和圣彼得堡博物館,還來自其他十多家博物館,即使在俄羅斯,這些名畫也從來沒有機會聚集在一起,其保險金總額達到9600多萬美元。
廣東美術館館長王璜生說,該館作為這次展覽的首站,為廣州觀眾提供了一次“回憶、思考”的難得機會。因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成長起來的中國文化人都深受這些作品影響。“這些作品寫實主義的手法達到了精湛的高度,存留了當時俄羅斯的風土人情。”
自8月15日開展以來,不計其數的觀眾來到廣東美術館的3樓展廳,在畫前駐足凝望。雖然門票由15元漲到30元,但7天內觀眾的數量已經突破1萬人。
展出這些俄羅斯國寶級繪畫作品,對場地條件要求嚴格:空調保持在21攝氏度—22攝氏度之間,濕度保持在50%-55%。因為是炎夏,觀眾們都身著短衫,所以“被凍得夠嗆!”但是,大多數人“泡”在展館兩三個鐘頭都不肯離去。一個女中學生站在列賓著名的肖像畫《籬笆旁的烏克蘭女孩》前足足看了半個小時,“真美!列賓的表現手法一點都不張揚,但卻可以打動人心。”
廣東老畫家鄧崇龍已經是第四次來看這個畫展了,“每一次看都會有新的發現和感覺,這些畫里可讀的東西太多了。”他告訴記者:“俄羅斯現實主義繪畫整整影響了我們一代人,其中蘊含了我們那代人對美術和繪畫的理解。這些俄羅斯畫家是如此單純地關注事物本身,他們能夠花幾年時間去‘磨’一幅畫。對比如今美術界的滿眼浮躁,這個畫展應該給我們一些新啟發。”
展廳的另一角,廣州畫院中年畫家孫洪敏認出了身旁站著的竟是自己20年前在廣州美院油畫系讀書時的師姐,孫洪敏指著特瓦羅日尼科夫的《圣餐之后》對師姐說:“老婆婆畫得太傳神了。”師姐感嘆道:“這些畫里能抓住我眼球的東西太多了,沒有任何多余之物,畫的全是純粹的東西。因此才擁有永恒的魅力。”
2 名作解讀
背景講述:策展人丘拉克·卡琳娜·謝爾蓋耶夫娜
點評人:原廣州美院油畫系主任、中國美協油畫藝委會委員、中國油畫學會常務理事楊堯
列賓
《膽小的農夫》
卡琳娜:在列賓的創作中,肖像畫幾乎占據了首要位置。畫家對人的興趣好似永無止境。對描繪對象的迷戀、對每個具體人物獨特本質的敏感、對表現最細微心理活動的擅長——所有這一切都使列賓的肖像畫充滿魅力和新意。他善于用姿態、手勢、動作來表現人物的個性。
楊堯:太傳神了,你一進展廳就完全被畫中農夫膽怯又閃爍的眼神牢牢吸引,仿佛面對一個常年不洗澡、邋遢頹喪的俄羅斯老頭子,甚至能聞到他身上濃重的令人不快的體味。完成這樣一幅作品至少要一個星期,當時列賓寫生的時候,估計這個老人家也是坐臥不安、左右張望,然而列賓偉大的地方就在于能抓住人物表情決定性的瞬間,活靈活現地在畫布上定格人物復雜的心理狀態。
列維坦《路》
卡琳娜:列維坦的創作在很多方面接近他的同時代人契訶夫。畫家與作家間多年的深厚友誼并非偶然。與契訶夫一樣,在列維坦的作品中,充滿詩意的、凈化人們心靈的自然世界是與利欲熏心、虛偽透頂、低級庸俗的人類社會相對立的。列維坦的油畫中蘊含著令人吃驚的豐富內容和澎湃感情。歡快的調子中透著感傷,有時甚至是痛苦的感情。“情緒”的豐富多樣和“畫面的美感與簡約明了的基調的結合”(契訶夫評列維坦)使他的作品成為那數十年里畫壇的獨特現象。
楊堯:這是列維坦風景畫發展系列中的轉型作品,代表著畫家由純粹的寫實開始向營造畫面整體詩意轉型的趨勢。這幅畫第一眼看上去會覺得很“真實”,草地、路面的寫生功夫嫻熟流暢,但仔細品味就會發現,畫家筆下的一草一木都經過了有意識的概括和梳理,引導著觀者去體會俄羅斯高闊的天空與遼遠的土地之間深沉的氣韻和淡淡的哀愁,而不是僅僅關注局部細節的刻畫。
希施金
《霧濛濛的早晨》
卡琳娜:除了以詩意浪漫的方式來表現景色之外,還存在著另一種繪畫表達方式——客觀現實的方式。俄羅斯最偉大的風景畫家希施金的創作就代表了這種觀點。他始終保持著對細節的興趣和熱愛,并巧妙地將這種分析法與全面概括地描繪大自然的手法結合起來。我們可以從他的名作中充分體會到他的這種特點。
楊堯:希施金最大的特色是一絲不茍的寫實,善于憑借細膩的筆觸、深厚的寫生功底、沉郁的筆調,描繪俄羅斯廣袤幽森的原野和森林,被稱做“森林的歌手”,這也使得他與列維坦后期的詩意風格涇渭分明。這幅畫里面,遠處的天空、薄云,近處的山巒、林木,更近一點的蘆葦、漣漪,刻畫非常到位,層次感極強,畫面的縱深和延展感覺也很出彩。
瓦斯涅佐夫
《十字路口的勇士》
卡琳娜:瓦斯涅佐夫將自己稱為“以虛構的方式進行創作的歷史畫家”。他從民間傳說和民間創作中尋找民族性格和民族理想的特征,來繪制自己的歷史畫卷。在他的畫作中結合了現實與幻想、史實和傳說。這幅畫的主人公是一名強大的戰士,思索著選擇一條正確的道路。
楊堯:這幅作品的畫面上,亂葬崗上的烏鴉、人畜的骨骸、斜陽衰草有機組合在一起,將恐怖、壓抑的氣氛渲染得很成功。勇士面對墓碑凝重的臉色,戰馬低垂的頸項,反襯出他將要做出選擇、一直走下去的決心。從技術上來說不能算尖端,但是畫家有意識地表達了塑造民間故事人物的藝術追求,值得借鑒。
薩符拉索夫
《白嘴鴉飛來了》
卡琳娜:薩符拉索夫的這一風景畫在巡回展覽畫派的第一次展覽中展出,對后來俄羅斯風景畫的發展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這幅畫的基調單純而樸素,但是畫家仿佛給這幅畫作注入了靈魂,使它喚起人們的萬千思緒和對祖國大自然發自內心的親近和熱愛的感情。
楊堯:這幅畫尺幅雖然不大,但構圖純樸、完整、飽滿,挑選的景物也非常具有俄羅斯鄉間特色,著力展現了一幅與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風情畫卷,景物形體特別是樹枝的塑造別具特色。冬去春來、白雪消融時刻,白嘴鴉又回來了,預示著春天將要來臨。畫家傾注了自己對祖國的真摯情感,使人產生懷舊思鄉的聯想,抒情風格濃郁。
3 畫家回憶
楊堯:那時候真是“頂禮膜拜”
1957年我考入廣州美院附中的時候,蘇中美術交流發生了一件大事,就是1955年馬克西莫夫在中央美院舉辦了“油畫進修班”,中國許多優秀油畫家,像靳尚誼、詹建俊、侯一民、王德威、秦征等人都在那里進修過。1954年和1957年還舉行過兩次大型俄蘇畫展。隨展而來的不僅有列賓、蘇里科夫等人的作品,也有俄蘇美術的寫實理念。我記得第一次看到蘇聯一些美院學生交流贈送給美院的作品時,第一感覺是頂禮膜拜,第二就是自慚形穢。我心想,他怎么可能把人物皮膚的凹凸瑕疵,把草木的一莖一葉刻畫得那么細致逼真,簡直太神了。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公派到蘇聯的留學生中,包括我的老師郭紹綱,歸國后,這些留學生基本上都在各大美術院校的教學和研究崗位上成為骨干。那個時候,美術圈子里有句玩笑話,看哪個老師教的素描,就知道他是不是學蘇聯的,因為他們的素描、寫生功底打得非常扎實。這種寫實主義影響的痕跡,從今天美術高考命題到權威美術期刊的選題上都可見一斑,比如今年美院高考題目就是叫考生畫自己的左右手,而在過去就是直接放一個手的模型叫你畫,可見雖然有發展,但脈絡和神髓是保持一致的。
對于我們這些老畫家來說,如何沿著現實主義的路線走下去,不斷提升和完善這種流派的藝術語言、形式和手段,是我們思考的問題。而對于年輕人,我希望他們在經過多元文化的洗禮之后,能找到最契合自己心靈和個性的藝術發展道路。“巡回畫派”當年是一幫學院的“背叛者”創造的輝煌,我也希望今天中國的年輕一代能有發現時代新的東西的敏感,敢于打破教條框框,銳意創新,雖然變革的結果也很可能是一事無成。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