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龍化石首現亞洲 初鑒為恐龍新物種
梁龍化石首現亞洲 初鑒為恐龍新物種
梁龍化石首現亞洲 初鑒為恐龍新物種
時間:2006-08-23 16:57:00 來源:人民日報
收藏
>梁龍化石首現亞洲 初鑒為恐龍新物種
梁龍類恐龍示意圖
寧夏新疆考古獲重大發現
我國科學家正在寧夏、新疆兩地進行的恐龍考古獲得重大發現。在寧夏靈武發掘現場,發現了以前從未在亞洲發現的梁龍類恐龍化石,初步鑒定為一個新的恐龍物種;在新疆昌吉發掘現場,有可能發掘出完整的恐龍大型頭骨化石,恐龍化石大小有可能創造新的亞洲紀錄。
負責此次挖掘行動的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介紹說,梁龍類恐龍是恐龍中最大型的一類,也是有史以來陸地上最長的動物之一,生活在侏羅紀中晚期到白堊紀時期,距今1.5億年左右。盡管梁龍類恐龍體型巨大,它的腦袋卻是纖細小巧,它的鼻孔長在頭頂上。
“梁龍類恐龍化石以前主要發現地在南半球,在亞洲這是第一次發現。”徐星說:“這次發現意義重大,可能會幫助我們了解大陸漂移的模式和進程。”據了解,根據板塊漂移學說,在侏羅紀早期的時候,地球上的大陸還是聯結在一起的,在侏羅紀中晚期逐漸開始分離。此次在寧夏發現的梁龍類恐龍化石,就是生活在那個時期,而且是以前北半球沒有發現過的類型。
與寧夏發掘現場同步展開的新疆昌吉發掘現場地處準噶爾盆地東南部,距離烏魯木齊市約370公里,是一個恐龍研究的經典地點,被稱為“恐龍溝”,曾有過多次重要發現。1928年,古生物學家袁復禮教授曾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奇臺縣境內的恐龍溝附近挖出一具水龍獸化石,迄今在亞洲尚屬首次發現。1987年,中加聯合科考隊又在昌吉將軍戈壁附近發現了亞洲最大的恐龍化石――中加馬門溪龍。2002年,徐星研究員與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科研人員又在該地區發現了最早的霸王龍化石。
此次新疆挖掘的地點是科研人員于2001年勘探的大型蜥腳類恐龍化石埋藏地,距離發現亞洲最大恐龍化石的挖掘地點不到200米。據專家介紹,此前在這里的挖掘只找到了恐龍的脊椎化石,此次挖掘可能會找到恐龍的頭骨化石。
8月26日,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將推出《回到恐龍時代》大型直播節目。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