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投資市場熱潮涌動
油畫投資市場熱潮涌動
油畫投資市場熱潮涌動
中國的書畫投資市場,向來以中國傳統國畫為主。但從2005年開始,素來被視為冷門的油畫收藏,也漸漸在國內的投資市場涌起了熱潮。作為一個剛興起不久的投資領域,油畫收藏雖然相較于發展了近16年的國畫市場,未免顯得稚嫩有余而成熟不足,但正是因為市場處于發展初期,它同時蘊藏著難得的機會與巨大的誘惑。
油畫投資 熱潮涌動
油畫投資與收藏曾經是一個冷門,但是近些年來,中國油畫的市場行情卻扶搖直上。2005年11月5日,陳衍寧創作的油畫《毛主席視察廣東農村》以1012萬元成交;11月6日,徐悲鴻創作的油畫《珍妮小姐畫像》以2200萬元成交。在去年油畫拍賣價格屢創新高之后,今年的拍賣市場更加令人期待。2006年4月8日,常玉創作的油畫《花中君子》在香港又以2980萬元成交,創下中國油畫拍賣價格最新紀錄;5月29日,香港佳士得油畫專場拍賣會上,當代著名藝術家趙無極的《1985年6月至10月作》以1800萬港元的高價拍得。
有業內人士發出如此感慨:“雖然總體上比不過國畫,但是油畫市場近幾年的發展相當驚人。”巨大的投資獲利空間,成為油畫市場吸引投資者進入的重要原因。中山書畫院執行總監、弘翰堂主人汪振星告訴記者,他們從去年開始收藏的多幅油畫作品,今年其市值已經上漲了兩到三倍。由此可見油畫市場炙手可熱的程度。
中山市瀚海藝術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杰祥分析,國畫市場經過16年的發展已進入成熟階段,其市場價格與價值進入穩定時期,市場呈現兩極分化趨勢,投資的價值上升空間有限。而油畫市場處于剛起步階段,況且,國內外油畫市場存在著巨大的價格差異,國內一些油畫作品的價值被普遍低估。比如,與歐美油畫拍賣市場的拍賣均價一般在十幾萬乃至幾百萬美元相比,中國油畫的拍賣均價低得多。油畫市場不僅為投資者提供一個新的投資平臺,這期間蘊含的巨大投資空間,也為他們提供一個充滿誘惑力的投資方向。
方興未艾 前景可期
作為書畫收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油畫收藏在近兩年來顯現出的勃勃生機,必然有其充分理由。說起油畫在中國引起的投資熱情,楊杰祥認為,油畫市場雖然從去年才開始起步發展并漸漸興旺起來,但它與中國畫市場在國內的發展一脈相承,同時息息相關。
首先,中國畫市場的優先發展,對油畫市場的發展將有著范本的意義。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國畫,因為文化上的天然優勢,獲得了優先發展16年的機會。國畫市場發展的規律和寶貴經驗,都分別對油畫市場今后的發展,起著預示和指導作用。
其次,在中國的美術學院里,油畫派開始占據主導地位,也出現了一批創作力旺盛、學有所成的中青年畫家,他們正處于藝術上的上升期。同時,雖然油畫從西方傳入中國,但隨著時代的不同,中國人的審美觀發生了變化,油畫所體現的現代意識和時代美感,更迎合了現代人的審美情趣,而其所展現的裝飾性和觀賞性,使其更容易被市場所廣泛接受。這是油畫收藏發展所具備的市場基礎。
楊杰祥還認為,在油畫市場方興未艾之時,中國畫市場在成長和成熟過程中存在的造假弊端,也漸漸成為制約其提升、發展的因素。
謹慎收藏 明辨真偽
與國內油畫投資市場洶涌熱潮相呼應的,便是越來越活躍的中山油畫收藏市場。據業內人士不完全估計,中山大約有上千家不同規模和檔次的畫廊在交易油畫,僅在城區內便有300多家畫廊從事相關業務。
楊杰祥認為,從發展的眼光來看,處于上升期的油畫收藏,將吸引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同時,國內的油畫投資熱潮,傳媒對油畫收藏的宣傳,都將對本地的市場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不過,收藏家們表示,中山油畫收藏市場從培養到形成一定的市場熱度,估計還需要大約三年的時間。
楊杰祥表示,在油畫的收藏與投資中,首先要提防的是市場中所出現的魚龍混雜現象。在選擇收藏品時,不僅要看作家在畫壇的地位,在美術學史中的地位和影響力,對于年輕作家還要考慮到他以后的發展方向,更要看重的還是作品的質量,在收藏中要具有精品意識;其次,不能在收藏投資中盲目跟風,要加緊對自身藝術修養的提升,對這方面的知識和行情有正確的評估;再次,就是通過可信和可靠的渠道進行投資和收藏。
據他介紹,油畫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其創作人的名氣、油畫本身的藝術水準等因素上,所以收藏油畫時,通常可找那些名氣較大的藝術家的作品。
據了解,油畫收藏投資分為幾個不同的級別。首先是徐悲鴻、林風眠、關良等,這些名家作品有的已經升到百萬元級別;其次是黃永玉、靳尚誼、吳冠中等為代表的東方格調的華人經典畫風,其作品價位基本在幾十萬元左右;再次是市場比例較大的古典傾向的學院派畫風,其代表者有陳逸飛、陳丹青等。另外就是近年新崛起的青年油畫家。而廣東畫壇較為走紅的畫家則是李鐵夫、關良、張淳一等。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