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化石揭秘 黃土高原6千萬年前是湖水
寧夏化石揭秘 黃土高原6千萬年前是湖水
寧夏化石揭秘 黃土高原6千萬年前是湖水
記者從寧夏固原市地震局了解到,經文物工作者和地質人員最近對涇源縣境內和彭陽縣等地發現的古生物化石進行研究,證實約在六千萬年前,黃土高原全是湖水,現在的山峰則是湖水中的孤島。
據固原市地質人員介紹,寧夏涇源縣文物工作者在涇源縣的漫灣找到大面積魚化石。這些魚化石在山腳下的巖石上層層成片,片片平直,有的厚若樓板,有的薄如硬幣。這些化石形態迥異,呈現出彎曲、波浪、平行等,除少部分交錯重疊外,多數單獨成形。更為奇特的是,化石上的魚頭、軀干、尾不僅形象完整,而且胸鰭、腹鰭、背鰭、尾鰭一一清晰可見,甚至魚頭部分所顯示的顏色層次分明,色度明晰。在魚化石的巖石上,還有古樹葉輪廓。
據介紹,固原地區很早以前是一片海洋。大約在距今四億六千萬年前的奧陶紀,六盤山、月亮山等山峰開始處于上升階段;早石炭紀時,海水自西北入侵,地殼震動頻繁,海水時進時退;到了中石炭紀末期,地殼升起,固原地區結束了海侵的歷史。在距今六千萬年前的古新世末期,地殼發生劇烈斷塊式上升與下降,到了距今二十四萬年前的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六盤山、月亮山等發生劇烈的上升運動,使其它地區由沉陷狀態變為抬升,構成了丘陵。此后,隨著山區間歇式繼續上升,廣大的丘陵區均沉積了厚度不等的風成黃土,在盆地中心或山麓地帶則有沖積的礫巖和粘土,大量的黃土堆積,覆蓋了山坡丘陵,形成了目前黃土高原的地形地貌。
黃土高原是中國四大高原之一,位于內蒙古高原以南,北起長城,南達秦嶺,東至太行山,西抵祁連山,橫跨青海、甘肅、寧夏、陜西等六個省區,總面積達五十八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黃土分布最廣闊、最深厚、也最典型的黃土地貌區。這塊遼闊的地域,海拔大約在一千到二千米之間,黃土層最厚的地方可達二百米以上,高原約百分之六十的地面為黃土所覆蓋,構成了廣闊而巨厚的黃土堆積,是中國乃至世界最獨特的黃土地貌。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